2019-11-25

  不左不右取中间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之二十二

          (2019年11月25日分第70篇)

            滑县小规模学校小田小学杜冠鹏

      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已经到来。现在的孩子还能整整齐齐地做好,规规矩矩地听老师的话吗?还能像以前一样不敢和父母顶嘴吗?说到这些,许多父母和老师也许会倍感沮丧,因为孩子们的行为已不再像他们自己在当年“过去的好时光”中那样了。也许大多数人会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在以前的孩子们中普遍存在那种责任感和上进心呢?原因可能会有很多,比如家庭破裂、手机泛滥、电子游戏、留守儿童等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面对这些情况,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采取的办法无非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是惩罚,要么是过分溺爱。正面管教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条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中间路线,也就是说我们既不左也不右就走中间路。正面管教倡导的是和善而坚定,并且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交给孩子。也许很多老师和父母会把这一概念理解的仍然不到位,把和善而坚定看成了非此即彼的两个词。和善而坚定不是什么生命攸关的事情,但和善而坚定却能决定我们对孩子管教的成功与失败。我们要清楚当你既和善又坚定时,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所造成的所有问题,而坚定,这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所有问题。

  《正面管教》这本书不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 是我们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书中所介绍的正面管教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正面管教中收集到了无数个正面管教的成功案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接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及浅显易懂而又非常透彻、深刻,可谓触及灵魂深深地震撼了我。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过去的很多做法想法是错误的,更让我清楚的知道了,我今后应该怎么做才会对孩子对自己更好。有时候我们的耐心不是来自于娇惯和纵容,而是来自于对孩子的心态和行为的正确认识,对自己心态和行为的正确认识,对父母正面引导孩子的方法的正确认识。相信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能够成长为具有优秀品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使用有效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快乐环境中健康成长,把良好的品德、有益的社会技能深深植入孩子的心底。这本书不但能消除紧张的亲子关系,甚至能消解紧张的家庭关系。

  《正面管教》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它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这本书没有让我们学习很多新理论,而是要深入透彻的研究阿德勒法,包括帮助孩子停止不当行为的使用技巧,以及交给孩子们自律、负责、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使用技巧。一开始我也担心孩子们无法学会自律与合作,很多父母和老师不理解孩子们在操纵父母和老师方面儿是多么巧于心计。让我明白了溺爱而不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对孩子多么大的不尊重。

图片发自简书App

    “积极暂停”能帮助孩子们和家长感觉好起来,从而能做得更好一些,若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很多人对这一句话不太理解,甚至认为这句话很荒诞。当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自然就会落入惩罚的老套路。

  最后我呼吁:亲爱的家长们,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学习这本书,携起手来好好努力,用正确的、正面的充满了真爱的管教方式,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更美好更灿烂的明天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曾经,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诚然,过度严厉或娇纵都不可取,...
    亲子阅读2019阅读 1,456评论 0 0
  •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到底怎么做? 亲爱的们晚上好呀~ 爬楼密码:20191125晚 在今天晚课开始前,公布一个事情!...
    我手抒我心阅读 3,126评论 0 0
  • 精进日打卡 打卡221天 【学习概记】 观《1945年中国之重庆风云》 【好言好语】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冷静是...
    胡海南阅读 1,384评论 0 0
  •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管教”这个词常常被误用。很多人把“管教”和“惩罚”划等号,或...
    Sting阅读 6,218评论 0 2
  • 本 期 解 读 本 期 解 读 《正面管教》 荐 语 不知何时,声讨“熊孩子”就成了社会的热议话题,重点不在于熊孩...
    饮水思源806阅读 8,593评论 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