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悲观主义盛行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人工智能时代,大家又开始担忧机器会主动进化出“意识”,甚至会反过来控制人类。
尽管悲观主义盛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悲观主义存在却一如既往。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来越糟,可是,这些恐慌全都来了又走了。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互联网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尽管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可以抱怨,但眼下的世界,确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更好的时代。
02 悲观主义为什么盛行?
“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我们明明看到身后除了进步别无他物,却仍以为眼前只有堕落,再没有别的呢?”
很多悲观情绪来自信息不对称。
因为不了解,所以人云亦云。比如对人工智能,乐观者欣喜若狂,悲观者杞人忧天。悲观者担忧机器会主动进化出“意识”,甚至会反过来控制人类。
可是如果你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认真研究的话,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很多问题,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有解的;在有解的问题中,只有一部分是计算机可以解决的;而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问题,又只是计算机可以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不应该担忧人工智能会的太多,从而可能会导致机器控制人类,而是应该想方设法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从而替人类解决更多的问题。
悲观也可能来自自我认知过高。
人们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别人的估计要高,而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却比别人的评价要低。就是说,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质,同时忽略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良品质。这叫做“自我抬高效应”。
因为自我太高,我们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现实和幻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导致心理失衡,人也就容易悲观了。
悲观主义有市场。
要是你说世界正在越变越好,人们会嘲笑你天真而麻木。另一方面,如果你说大难将至,说不定能得诺贝尔和平奖呢。
悲剧才有震撼力,才抓得住人心。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歌剧大多为悲剧,以悲剧为主题的电影(如《唐山大地震》《勇敢的心》《假如爱有天意》)票房会大卖。
03 如何做个理性乐观派?
保持独立思考。
乐观态度并不来自天生的气质或本能,而是靠考察证据。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针对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观点,一定不要人云亦云,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看书,多出去走走看看,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充分认知自己的能力。
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设定小目标,通过完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来培养自信心。就像吴军老师说的,“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倘若所有的运输都依赖石油,石油耗尽了,运输也就中断了。但是注意这里的条件:“倘若”。世界不会继续像这样下去,这是人类进步的意义。这不,石油还没耗尽,马斯克就给大家带来了特斯拉。
未来会比过去更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信心。让我们大胆做个理性乐观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