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

白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的速度大于水体中各种生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水体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为了维持方程两边的平衡,[H]浓度相应降低,pH上升。夜间或阴天光合作用停止或下降,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大于二氧化碳的消耗,造成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为了维持方程两边的平衡,[H]浓度相应增加,pH下降。

总碱度对pH有比较强的缓冲作用。

池塘pH除了昼夜周期性变化外,从回水的那一天开始,整个养殖周期中,日平均pH也有一个大的周期性变化。要了解这个大的周期性变化,必须了解池塘二氧化碳的消长规律。

池塘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外源饲料输入量(养殖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内源浮游生物对藻类的消费量和藻类光合作用产物的分泌量(胞外分泌物)。二氧化碳的消费几乎完全是光合作用。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除前期的培藻期间外,光合作用可以认为是相对稳定的,而饲料的投入量是持续增加的。因此,池塘pH的变化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池塘回水后,由于消毒杀菌,微生物、原生动物很少,而施肥后在藻类大量繁殖起来之前,水体的pH接近其原点。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水体也有自己的语言,每个数据的变化的背后必有一个必然的原因。

比如肥水,水肥的好,水的颜色会变化,水中的ph会变化,另外当天的溶氧也有变化。

第二个就是补钙,钙的缺乏往往不是单一方面的,要补好钙,先分析,再决定,不能治标不治本!

水体有别于空气中,但用对方法,它或许也是一门行为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