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派039:尝试一些“看不懂”的书

经常听有人说:“这本书,作者写得太晦涩了,我看不懂。”或者,“听不懂你们在说啥。”

“听不懂”是因为“看不懂”,因为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看不懂”,若不去尝试,便永远看不懂。

“看不懂”的书,大致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作者故弄玄虚,那自然不必理会;第二种是作者努力了,但是他谈论的内容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不用专业术语无法表达,如《真实的幸福》,这是我读过的最接地气的心理学书籍了,仍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习得性无助”、“心流”等术语;第三种是作者本来就是写给同行看的,并没有打算做科普。

不挑战“看不懂”,在第一种情况时,固然能少浪费精力,但也错过了第二种、第三种情况下成长的机会。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相隔时空的对话。作为读者,我们常常要求作者要花费精力把文章写得通俗一点。为了沟通充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要求自己花费些精力,主动去理解作者的思想?

看懂“看不懂”的书,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频谱,提升了自己的意识水平,打开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何乐而不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