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改变时,时间管理才会变得有意义。 ——题记
(一)迷途知返
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时间,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1440分、86400秒。
有一段时间,我差点迷失了自我。我不敢回忆过去的遗憾,不敢面对现实的糟糕,更不敢奢望未来的美好。仿佛像我这样的人,不会引起任何的波澜。
是的,从一开始,我就接受了我的平庸和碌碌无为。
然而,在我参加工作后,事情有了转机。我回忆起我曾经花了大把的时间去看小说和毫无价值可言的电视节目,甚至在学习期间,我也经常做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工作。比如笔记写得很漂亮却从来不看,课本知识点标注多彩多样,就像是做任务似的,等等。
更糟糕的是,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我老是迟到,经常卡点打卡,这让我每天上班战战兢兢,生怕哪天哪个领导心情不好,转眼被炒鱿鱼了。
可能是这种压力的驱使下,我决定尝试做出改变。最后我发现:改变是挺困难的,但是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获得了新生。
于是,我开始翻看一些书籍和网上资料,发现我的问题其实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起初我只想上班不迟到,或者让自己的效率提高一点,自己的空间可以多点,最后我渐渐对“时间管理”产生了兴趣,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因此,我决定记录我的蜕变之路,以及对”时间管理”的思考和总结。
(二)玻璃瓶满了吗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印象深刻。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某天,一位教授走上讲台,将一个玻璃瓶轻轻放在桌子上,然后拿出一把鹅卵石放入瓶子里。然后他问学生们:“现在瓶子里满了吗?”
“满了。”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教授没有说话,接着又拿出一把碎石子倒入玻璃瓶内,直到不能再添加一粒碎石子为止。这时候教授还是问了同样的问题:“瓶子里装满了吗?”
这时候,一小部分学生有些怀疑了,迟迟不敢回答。但是大部分人思考后还是回答“满了”。
教授依然没有说话,继续往玻璃瓶内放置细沙,然后教授笑着又问:“现在玻璃瓶满了吗?”
此时只有少数人回答“满了”,但明显他们底气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带惊讶,看似很惊喜地说:“可能它还没满!”
教授还是选择沉默不语,最终在这个装了鹅卵石、碎石子和细沙的瓶子里,又倒入了水。即使看起来这个瓶子已经满了,但是还是可以承载一部分水。“现在呢?”教授继续发问。
此时,学生们已经不敢断然回答了,大家沉默了,犹豫不决的样子。
终于,教授走下讲台,望着他们,说道:“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瓶子,可以装下那么多不同的东西。如果一开始装入的水或者细沙,那么鹅卵石又怎么能装下呢?”
(三)时间管理到底是什么
这个小故事是时间管理者概念的经典例子,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们把它引进了课堂。
如果你知道stephen r. covey(史蒂芬 r.科维 )提出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或许就很容易理解了。
时间就好像是玻璃瓶,有着固定的属性,而鹅卵石、碎石子、细沙和水分别可以代表四种事情的重要缓急程度。简单介绍如下:
鹅卵石:紧急又重要的事,比如处理危机事件、完成有挑战有压力的工作等。
碎石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技能提升计划、人际关系改善等。
细沙: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某些电话、会议等。
水: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比如让人上瘾的小说、游戏、无价值的电视剧综艺等。
每次提到”时间管理”,我总会想到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描述地很形象,那么玻璃瓶里应该装些什么呢?或者说应该先装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更喜欢花时间去做无关紧要的事,包括娱乐综艺、小说等。即便很清楚这些事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我们仍然乐意去享受这样的“闲暇时光”。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这样安逸又轻松的生活,我们过得都太舒服了!甚至让我们忘记了“时间”这概念。
是时候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了。此外,自我意识是决定因素。
只有你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改变时,你才会考虑自己的时间规划问题。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管理”呢?其实并没有一个完整又完美的概念去诠释它,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我的理解也很简单,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仅是提高我们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并且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我认为,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相信:事在人为。自己的时间自己说了算,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