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很迷美术,其实也不懂,也没有科班专业科普过,上班路上在喜马拉雅听梵高和高更、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听莫奈、塞尚、文艺复兴等等,慢慢也开始学着去了解,去研读一些艺术画作。走进梵高算是第一本书吧,先给自己科普一下,以后看见梵高大师的画作,唉,不陌生,不出丑,如果还能说出个123来,那就最好啦。
1、关于出身:梵高1853年3月出生于荷兰乡村金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对梵高影响较深的几个人,梵高的母亲(性格的塑造)、弟弟迪奥(支持和金钱资助)、表姐凯(梵高的初恋? 是初恋吗,算是吧,我也不是内行)、妓女西恩(梵高的短暂的妻子和模特)和大师高更(又爱又恨的事业挚友);
2、关于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不专业,部分摘录)
印象派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代表人或发起人吧,是马奈。不过一般是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注重户外写实,给人那种直接的视觉、听觉的感官感受;
新印象派-19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是修拉、西涅克和比修罗,更强调色彩和光学的混合作用;
后印象派-塞尚、梵高和高更,直接站在印象派对立面,强调创作时要融入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
3、关于梵高的三个时期(学习,摘录)
第一阶段(1880-1883),布鲁塞尔学习时期,或者是海牙时期吧,开始研习绘画技巧,代表着《卷心菜和木鞋》;
第二阶段(1883-1885),纽恩南时期。完全埋首于绘画之中。此时他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调,尤其喜爱深褐色,代表作《吃土豆的人》;
第三阶段(1886-1888),巴黎时期。受到印象派和浮世绘的影响。开始采用较明亮的色彩,以短促的落笔发展自己的风格,代表着《塞纳河上的桥》,同时可以尝试自画像;
第四阶段(1888-1890),法国南部阿尔勒时期,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发展已臻成熟。现存最知名的作品几乎都是这个阶段创作的,比如《黄房子》、《星夜》、《麦田群鸦》等作品,还有熟悉的《向日葵》系列作品。
1890年,7月29日,梵高自杀去世。
梵高生前的作品大多不被市场认可,唯一卖出的一幅作品——《红色葡萄园》,只卖了400法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