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于蒲松龄的这段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而这段话中,卧薪尝胆一词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成语。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募兵立马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夫差听说之后,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
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听从大夫文种意见向吴王屈辱求和。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勾选被释放回国之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告诉自己不能忘记国家破亡的痛楚以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终战胜了吴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典故卧薪尝胆的来。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表达刻苦自立,奋发向上的决心。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过,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难道这个流传千古帝王奋发图强的典故,竟然是个欲盖弥彰的大谎吗?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
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曾说,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以尝胆也。但这段话中并未提到卧薪二字。那么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的苦参是不是指的就指卧薪呢?。可惜的是,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加详细的交代。
而最先将卧薪尝胆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发挥想象: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但是这个是无中生有的事,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这诸多的文学作品描述,从此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是,越王勾践是真的卧薪尝胆吗?《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
综上文献资料考证,可知,目前分析越王勾践并没有卧薪尝胆。但随着更多的史料被发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疑团必将会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