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拉姆.查兰《卓有成效的领导者》一书,对于领导者的卓有成效还是感到非常抽象。昨晚读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的《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对于范仲淹担任经略使治军戍夏的一段文字,结合书中的话,我对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忽有感触。欧阳修这样描写范仲淹:“其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是以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
读罢,我豁然开朗,这就是领导者,并且是“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我不禁想到范仲淹前10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位将领,一位是司马穰苴,他不仅名传青史,并在兵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位是赵括,被秦军射杀,并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以纸上谈兵而沦为笑谈。
司马穰苴出场是在齐景公时,当时晋、燕侵略齐国边境,国家陷入危难,晏子将他推荐给景公,对其评价是“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穰苴在受命之日,就斩庄贾和景公使者的仆人用仆以正军法,申明约束。穰苴治兵之后,亲自过问士卒的衣食住行、伤病医药,并取自己的军粮与士卒平分,对于有伤病、身体瘦弱的人尤其关心。三日开赴边境,即使是疾病伤弱的士兵,也奋勇要求为他而战。晋国军队听说后就直接退兵而走。我不禁感叹,这才是古人所说的上将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括,因纸上谈兵而出名,对于其人其事几千年来国人耳熟能详,透过司马迁的《史记》,我们能够更清楚的看赵括。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少年时就开始学兵法,谈论行军打仗的事情,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他曾经与其父论战,赵奢无法胜过他。赵奢从不认为赵括兵法好,并能领军打仗,赵括的母亲问原因是什么,他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也就是说赵奢认为赵括将战争看成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冉雍的话说“无乃太简乎”,并指出如果赵括为将,那么赵国必会失败。
当赵王任命赵括当将军的时候,赵括母亲上书请求赵王,说“括不可使将”。赵王问原因,赵括母亲说:“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曰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这段话用赵括任将军后与其父为将时的差异,表明了他难以领导军队打胜仗。
赵王不听,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所了解的长平之败,被秦国军队坑杀40万将士。
从司马穰苴和赵括的比较,佐以赵奢和赵括的比较,我认为成为上将军的人大公无私、具有坚定的信念、与将士同甘共苦,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塑造出一支无敌之师。
司马穰苴、赵奢、廉颇、范仲淹等等名垂青史的上将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名字不胜枚举,他们是领导者的典范,值得我们用心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