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记忆

二月的倒数第二天,准备三月。

《平凡的世界》正好也是以二三月间这样的时节开头,正好也看到书里整整过了一年的地方。从75年二三月间看到76年二三月间。

看这样厚度的书,能拉伸人对时间的感知。书中过一年,自己就像过一年,跟他们把一年的悲欢尝一遍,过一遍看客的人生。跳脱自己的生活范畴最大限度地体会别人的人生,但与此同时付出的真实时间与精力却少得多。要说世上有什么事是付出比收获少得多的,在我看来,唯读书这一件。

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意应该是旨在说各人有各人看法,不分高低贵贱。但在我看来,每个人看了一个书中故事,脑海中随之不断填充勾勒的角色形象不同,画面色彩不同,对细节与字句的把握不同,深浅不一,最后形成的故事世界也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些哈姆雷特们最后能收获的多少。

很少有作家能在年轻时写出鸿篇巨制,多数以散文为主。要写故事至多三四百页便会收尾。要写出能有时间跨度的书,不是才华灵感能堆砌成的,少不了丰富阅历与饱涨的心灵情感。丰富阅历也并非随着时间的累积呈正相关增长,庸俗而碌碌无为的人在时间流淌中累积不了多少财富与阅历,只是时间的牺牲品。而类似于《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等等近千页的书也不是随便就把时间跨度明摆着清晰写出来昭示读者的,而是通过对一个世界构建的真实程度,使读者有了置身于其间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便能随着主人公一起历经四季流转,尝尽世事变迁的滋味。

应该多看这样的书中世界,多认识这些作家塑造的血肉饱满的人。这样的认知越丰富,对真实世界里的人和事便会认识得更加深刻敏锐。

小学的时候看《战争与和平》,其实早就不记得故事细节,也记不清书中人物的名字了,几乎就像没看过一样。但是,这样的书不是教科书,不是很多人精雕细琢浓缩提炼的概念性语句与原理,而是一个人凭一己之力挥洒心中情感凝练成文字的精神世界,是浸染人心灵而不是教条人知识的。不是说不记得里面写了些什么就等于白看了,也不是说忘记了就等于浪费了时间与精力。看非教科书的书籍本来就不是抱着死记硬背的心态来看的,那么看完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记忆模糊是理所当然。但这样的遗忘绝不是白费。十年前的一千多页的《战争与和平》打开我看世界的大门,这不是我看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却是我认识世界的第一本名著。说实话,我现在书中一个名字也想不起,一个故事矛盾冲突都没记忆,但这不代表我白看了呀。比方说你去一处地方旅游,没拍照是否就无法证明你去过呢?简直可笑。

感知与记忆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但前者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用后者来衡量。倘若真用看教科书的眼光看一切书,那人们的眼界只会越来越窄,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迟钝麻木。

                                              松加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笔记内容整理自中国大学MOOC陈昌凯老师的《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视频。 一、颜色:超越视觉 红裙效应(Red dr...
    liris阅读 9,442评论 0 1
  • YOYO成长记阅读 1,885评论 8 6
  • 护士,被人们贯以天使的称谓,但护士要承受比从事其他专业的人多的多的压力和委屈。而如今患者对自己的生存质量要求越来越...
    SICU阅读 2,967评论 0 0
  • 愿自己永远像这时一样!无忧无虑!
    娚稀妹子阅读 1,150评论 0 0
  • 试了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印象笔记、csdn博客、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等等很多工具,最终来到简书。 这个界面、排版,...
    易水犹寒0711阅读 4,427评论 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