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63)

图片发自简书App

钱德洪录【26】

【原文】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译文]

先生说:“每次普通人向孔子请教有关问题,孔子事先都是没有准备的,他的心是空空如也的。但是,他从普通人自己知道的是非两方面加以分析,普通人的心里也就明白了。普通人所自知的是非,就是他本来就有的天理准则。即便是圣人的聪明睿智,也不能增加或减少一分一毫。普通人只是不能完全相信自己,孔子帮他一分析判断,他也就一下子明白了。如果孔子与他谈话时,心中还有一些知识在,也就不能启发出他全然的良知,而道体将一分为二了。”

[解读]

《论语》里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应问无穷,不管来人请教他啥,他都能给对方启示。所以大家都赞叹老师真是太博学了,无所不知啊!

孔子回应说:“ 吾知乎哉?无知也。 ”

我都知道吗?我实在也是无知啊!

“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谁空空如也?问的人问得空空如也,孔子心里也是空空如也。那问的人,没把问题问清楚,孔子当然也不知道他问的是啥。

“ 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

我就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一步问到穷竭处,则答案自现。

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并不要求自己有什么知识,只是要让别人都相信他自己的良知就可以了。我们再怎么厉害,也改变不了别人,除非他自己改变自己。如果用外在的强制力来让一个人改变,还不如让他的内心自发地改变来得深刻多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