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 19级 公费师范生班 李宗泰
QQ:3196766212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中极为耀眼的一位人物,在当今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三国演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机智形象也是深入人心。而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或许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不辞辛劳,多次率兵北伐,留给后人心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佳话。
然而,当时经历了关羽失荆州以及夷陵之战惨败之后的蜀汉实际是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诸葛亮一定也明白失去荆州后所面临的困境,在多年前三顾茅庐时,他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中就有明确的见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说明诸葛亮十分重视荆州在天下之中的重要交通军事地位,荆州一失,原本他利用荆州平坦地形北伐中原的想法也随之破灭,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其实已经瓦解。此时的诸葛亮是无奈的,他深知北方曹魏的实力雄厚,不愿与东吴兵戎相见,可是主公刘备又因为手足情深,一心要伐吴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他没法劝阻刘备,只能留守益州守住大后方。可夷陵一战的结果,却更是雪上加霜,刘备也因此郁郁而终。此时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不堪的残局,原本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将领大多已经逝去,名扬天下的五虎将如今也只剩了年事已高的赵云。而失去荆州的蜀汉只能偏安在四川一处,随时有被魏吴灭亡的可能,同时南方还有孟获的南蛮叛乱。内忧外患就是此时蜀汉集团的真实写照。想必即使有卧龙之名的诸葛亮面对这种情况内心也不免叹息,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尽其所能整顿内政,稳定人心,同时交好东吴,恢复吴蜀联盟。接着又亲自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蛮,总算使内外稍安。可即使如此,蜀汉却依然是三方中国力最弱的一个,据史书记载,曹魏人口有443万,东吴有230万,而蜀汉却只有不到百万。这种巨大的国力人口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或许大多数人在此情况下都会选择偏安保守,但是诸葛亮却没有。
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毅然北伐。做出这个决定,首先和他已经去世的主公刘备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刘备集团自起兵开始就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一心要恢复大汉天下,早在三顾茅庐二人相见时,刘备就先说出了自己的志向,“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后的一路打拼中,这也一直是刘备势力的信条。而诸葛亮与刘备君臣情深,也感念主公的知遇之恩,自然希望秉承先主的夙愿,这在他发兵前的《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句上就可见一般。
当然,单单对先主的感情是不够的,此时机敏过人的诸葛亮还把握了合适的战机。自夷陵之战之后,由于蜀汉一方国力大衰,北方实力最强的曹魏认为其已经没有太大的威胁,同时魏吴交恶,曹丕随后三发大军征吴,可收效甚微,并且不久后曹丕就去世了,年轻的魏明帝曹叡即位,此后曹魏的主要军事力量的都在东线防吴,相对来说西线的防备就有所松弛。并且此时曹魏的名将也大多故去,所剩的张郃、徐晃还有司马懿等此时又都不在西线战场,可谓是天赐良机。
开战前诸葛亮还做足了准备工作,达到了“粮草已备,兵甲已足”的水平,此时他的心中应当颇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感,准备了这么多年,终于到了亮剑时刻!于是就这样兵出祁山直奔雍凉了。前期发展的很不错,蜀军势如破竹,雍凉三郡居然还望风归降了,形势一片大好。可惜由于用人失误,马谡失了街亭,蜀军最终被迫撤退,这时诸葛亮的心中也是懊恼不已,认为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了北伐失败,回蜀之后,还自请降官三级谢罪。
而曹魏方面有了这第一次措手不及的经历之后,也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军事漏洞,加强了对西线的防御,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也驻守于此。失去了出其不意先机的蜀汉显然更加难以成功了,但诸葛亮依旧没有灰心,依然是兢兢业业,此后又数次北伐,直至陨落五丈原。明知道取胜几率渺茫,诸葛亮又为何劳民伤财的举国之力接二连三的出兵呢?他在《后出师表》中已然道明,“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一句深切的表达了他内心的心酸无奈。那就是没办法啊,不打不行。
诸葛亮很明白曹魏国力远胜于仅剩益州的蜀汉,尽管他夜以继日的辛劳,也难以缩小双方的差距,如果不进行北伐,双方或许能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可同时两边的实力也会越来越悬殊,终有一天曹魏会吞并蜀汉。而积极北伐,以攻代守,虽然取胜几率也不大,但总好过坐以待毙。
到这,诸葛亮在蜀汉中后期坚持北伐的原因大致可以了解了,那就是感情、希望与无奈的交织。虽然他最后还是没能实现抱负,匡扶汉室,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故事却会长存于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