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继续来辨析孟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齐国人攻打燕国打赢了,齐宣王就问孟子,有些人让齐宣王直接把燕国灭掉,有些人告诉齐宣王不要灭掉燕国,用万盛的国家,打万乘的国家,50多天就打成了,这肯定不只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如果不灭掉,肯定会有天灾,但如果灭掉,会怎么样呢?
孟子说,如果灭掉燕国,燕国的人民会开心,那么就灭掉他,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说周武王,如果灭掉燕国,燕国人民不高兴,那么就不要灭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那就是周文王了,用万乘之国去伐万乘之国,如果人民们都拿着好吃的好喝的来恭迎军队,那这还能是什么呢?肯定是人民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供养军队就是为了离开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如果君王的到来,没有使这个国家改变,依然在水深火热当中,那么人民的态度也依然就不会转变了。
首先我们来看齐宣王的疑问,首先,他自己的态度肯定是想要灭掉这个国家,他问孟子义,只是想要追求一个灭掉这个国家的正当性,在心中肯定也是有那一个答案的了。阿孟子的建议就是“取之而燕民乐,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那么,齐宣王会采纳吗?首先,他们孟子这个问题,他心中已经有一个他认为的答案了,而且难得在相同实力的情况下,都是万乘大国,用了50多天就打败了,肥肉浸在手边,齐宣王一定受不了利益的诱惑,这不,接下来,齐国人就灭掉了燕国。结果诸侯们都想要计划救燕国,但这里,他们救援国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了,因为他们如果看到本来就很强大的齐国,又吞并了一个和他一样的国家,那么这游戏就没法玩了。结果齐宣王就问孟子,应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汤用70里就建立了一个国家,那么齐宣王你有一千里,何必惧怕别人呢?《尚书》说,商汤四处征伐,如果打东面西面,就会抱怨为什么还不来打我,如果南面被征伐如么,北面就会埋怨为什么还不打我,就是因为人民认为我们身处在大旱之中,而汤就像大雨一样。汤可以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但如果燕国的国王虐待人民,而齐宣王去打他,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岐山王国教他们于水火之中,用好吃的,好喝的来迎接齐宣王,但是如果齐宣王,进入到燕国之后,反而进行烧杀抢掠,毁掉宗庙,把鼎什么的都移掉,那这样可以吗?所以说齐宣王应该快速下令,停止搬运那些大鼎之后,和燕国的人民们另立一个国君之后离开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就可以体现出孟子对于仁政的变通了,即使局势到了这个地步之前,王子怎么劝说都不听?他们会依然想着继续去挽救一下,继续推行仁政。
接下来其实我又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商汤杀掉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周武王杀掉了纣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有这回事嘛?而孟子的回答就是说,传记里记载了。而且愿望接着问,那么臣子杀君可以吗?孟子的回答就是侵害仁义的人,就是贼人,而残忍残贼的人,就叫做一夫,我只听说过杀掉一个独夫纣的人,没听说过杀君的。孟子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是不仁义的人就都是一夫,一夫都可以杀。
但是孟子这个观点看起来固然好,可以让天下更加太平,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定义一夫的尺度,比如说有一个人没有给他开电梯门,或者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那么他算是一夫吗?他确实也做出了不仁义的举动,也就是说如何定义一夫的尺度,其实是个问题,因为每个人毕竟都是人,都会有不同的尺度去判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杀一夫其实也会有战争,很可能就会导致天下动乱。而且按照当时的环境以及策略,那么如果要杀一夫,就会靠君王一个人就是去翻另一个国家,那么这样代价无疑是非常大的,很可能就会导致天下大乱,这且如果如个君王不仁,就没有别的君王去讨伐他的话,就会有民众的不停的革命。
所以说现在社会的我们就应该首先要有判定一夫的能力,并且去承接并推行道统以及政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