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复盘近期做的事情,想到开会,想到吃饭,想到白话,想到我还是需要学习白话,3月初确定的学习白话的计划,刚执行了2天,却因为一个意外跑到简书来参加日更,两件事同时进行,坚持了两周之后,发现这两件事同时进行不可行,会严重扰乱正常的生活状态。
又经过了一周左右的挣扎,我算是默认选择了在简书写文章。
写作和学习一门新语言都需要每天付出较长的时间,需要连续进行至少超过3个月。在保证工作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同时再坚持一条副主线,已经非常不易了,而妄想着一次可以做多件重要的事,想通过执行周密的计划进行,往往事与愿违。
(一)做计划的一重境界,事无巨细,但往往执行不来
说到计划,这个词简直跟学习是双胞胎,从被送到学校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学习要有计划
现在想来,以前教的计划,真的太过于笼统
我还记得高中有一段时间,我发狠要提升自己,学人家哈佛学霸日程表,从早6点安排到晚9点。连吃饭的具体时间和分钟数都列好了,计划表做的真工整,像财务报表那样精细,可执行起来,第一天勉强,第二天就处处犯规,第三天只能荒废。
后来明白这个计划可执行性太差
把计划表又改的松一点,中间有大段空白时间,只计划几点到几点,要学习什么,这个计划倒是能坚持的久一点,但最多也就三两周,很多时候都不了了之,或者执行了一段时间有点效果就觉得可以了。
然后我又怪自己自控力太差
想着怎么提高自控力,计划也做的越来越少。
(二)做计划的第二重境界,与职业顺应,调整作用力的方向
工作后发现,公司和学校其实很像,都有一套自己的计划表在进行,如果想轻松一点,就跟着公司的计划走,每天完成别人列好的计划,倒也轻松。如果再能多一点思考,做一点计划外的事,很快就能得到反馈和回报,于是生活有了一条计划主线,规律的运转起来。
运转了一段时间,我又觉得,跟着齿轮旋转不是最佳的方式,最好还是自己也奔跑,想同频的时候同频,才自由
看了很多自我成长的书籍
以前的自控力,现在大家叫自律
自律健身,自律饮食,以前卖沙拉谁肯吃,一盆草比肯德基炸鸡还要贵,现在不一样,沙拉才自律
又给自己选了很多新目标,这些目标都跟工作没有太多相关,比如写作,比如保持健康,比如学粤语(白话),比如重学英语,还是要给自己定计划,否则这些目标就永远只是空话
写作的想法最早开始于2018年,看了一本李笑来的《做时间的朋友》,知道他跟罗永浩是发小,知道他靠比特币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我觉得这个人很厉害,书写的很洗脑,看完书,我觉得即使他没有买比特币,他也会挣到很多钱。那前后知识付费开始火起来,自媒体也很火,关于写作,变成了一项公认的高级技能,像多年前学英语一样,会写作的人,肯定更厉害,我信了。
看了一些写作的书,写了点文章,但计划终究没有坚持下来
2年多又过去了,“开始写作”像一个挂起的任务,一直没被真正启动
有意思的是,第三年,意外的启动了。
到底是怎么坚持了60多天日更的,我都回忆不起来了,往前翻翻我之前写的坚持日更的心得,才想起确实前面的日子不那么顺利。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动力,我觉得还是日更,他本身就是一个计划
最初我踉跄的跟着跑,还时不时被他踢屁股,好多次回头骂娘
但两年多前播种的写作的种子,悄悄发了芽
可能我最终坚持的,是珍惜有一个能自我完善的机会。 借了简书的推动力,倒不失一个好办法。
(二)做计划的第三重境界,知行合一,大道至简
现在做计划,我到觉得不如叫规划,我已经做了两次5年规划,第一次是2015-2020,我写了10条,完成5条。 其中没有完成的是2条旅游计划,一次蹦极体验,考博士和学英语
蹦极之所以没有完成,不是完不成,是每一次准备去的时候,都被制止了。我隐约记得最初列这个计划,是想试一试濒临死亡的感觉,想知道是否人会因为濒临死亡而变得勇敢。 但后来屡屡被爱人制止,我也逐渐释怀了,发现勇敢也不一定需要死亡来滋润,爱也可以。
出游计划没有实施,其中一条是去土耳其,因为一直没有长假,等有了假,是2020年了,根本出不去
另一条是九寨沟,也是一样,我不肯自己去,等有了一次假期,赶上九寨沟封闭。还是没去
考博士在立了计划的第二年,因为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新的想法,博士学位没了意义,主动放弃
学英语,这条计划,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到现在都没完成,也没放弃
2019年又定了第二个5年规划
学英语又加进来了,这一次也许能成。
这一次比第一次好一点,列了7条要做的事,目前已经有4条都在进展中。但这同时进展的4条,是完全不相关的4条。
到这里,我是想说,那些我列为重要的要做的事,如果真的想要完成
一次,只能做一件
当目标和精力都坚定之后,计划就容易了
我猜大道至简,最上乘的武功是心法,没有招式,也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