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2007年大学毕业,今年恰好是毕业十周年的日子。
跟我一届的朋友们,都开始在朋友圈里发毕业十年聚会。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有两种人不用参加10年、20年这种郑重其事的同学会。
一种是我闺蜜竹儿和她的本科室友们。
记得当年,她刚入学就兴奋地跟我说,班级里颜值最高的几个人被分到一起,几个人性格迥异,却意外地意气相投。
大家平时也有摩擦和各种吐槽,但不妨碍这么多年,身边的人经历了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还有彼此。
她们平时就聚得很频繁,哪怕大家天各一方,只要回到大学的那个城市,必定约出来开怀畅饮。
上次看她发朋友圈说好姐妹十年相聚,问她,你们感情真好呀!
她啼笑皆非的说,其实根本不是刻意的,大家发朋友圈配文字,一数,才惊觉居然过了10年。
一路走来,互相参与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哪里用得着非要用一个形式,来代表彼此的存在呢?
这样亲密而默契的友情,可遇不可求。
还有一种,大概是我这样的另类,大学时,长期游走于社交网络的边缘,毕业后与几乎所有人断了联系,十年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数字,没什么特殊含义。
没错,大学生活对于我来说,并不愉快,没有太多值得怀念的记忆。
当时,我听从家人建议,选择了土木工程,与我本人的兴趣乃至气质严重不符,导致我在四年里无比痛苦。
大学之前认识我的人,得知这个专业将来的工作是要去工地,都目瞪口呆,说,完全无法想象那个场景。
我承认,功课很难,加上我对未来没有任何期盼,于是那四年过得浑浑噩噩,灰头土脸。
现在想来,学生时代,要么功课特别优秀,要么社交特别广泛,否则,确实很难处于人际关系的核心地带。
而被边缘化的人,往往都没那么快乐。
毕业后,进了对口的单位,在工地上待了一阵,想到今后我的生活就是跟无尽的混凝土方差、工程造价打交道,无比绝望,下定决心逃离。
从第二份工作开始,彻底摈弃我的专业。
到现在,我在化妆品行业摸爬滚打7年多,与同事聊起本科生活,也没人能将我与那个需要带安全帽行走于脚手架之间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我,还去参加同学聚会干吗呢?
在心底敬往事一杯酒,过去不回头,未来不将就。
(二)
我随我爱人老周参加过几次他的同学会。
他介于我和闺蜜竹儿之间,大学处于社交主流之中,有过不错的回忆,毕业后也跟一部分人保持了不间断的联系。
老周毕业后的5年里,和同学们聚的比较多。这几年,大家各自开启人生新篇章,聚会,已然变成了一项奢侈的活动。
老周他们前段时间也举行了10年同学聚会,他也带我去了。
我惊奇的发现,虽然他们聊得很开心,几个为人夫、父的大男人,说起各自糗事的时候,笑得像个孩子。
但,那些段子我都听过好多遍,甚至还能补充些细节。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家渐渐聚得少的原因。
如果同学的友谊后来没有跟上彼此的成长,聚会里各自最新的状况不能融洽展开的话,那么聊天的内容就只能是过去那些,停格在时光彼岸的故事。
聚的次数多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翻来覆去的说,任谁都会觉得无趣吧!
所以这样的聚会,几年一次,在大家快要被现实生活淹没的时候出现,挺好。
多了,就本末倒置了。
这是同学会的魔力,也是它的硬伤吧!
(三)
我不禁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特别热衷同学聚会?
说来也许刻薄,我想,是那些学生时代是其人生巅峰时刻,并且日后不愿面对现实的人。
他们的学生时代,也许是学霸、是校花校草、担任社团要务、有某项炫目技能等等,在那个任何一项突出都可以成为“众矢之的”的年代,享受了无尽的光环。
毕业后很久,谈起当年,仍被人津津乐道。
工作后,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在接下来的人生中继续保持当年的光环,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他们会尤其热衷同学聚会,喜欢不断消费记忆,获得赞美,好让自己保持在当年巅峰的感觉里。
如果你发现各种同学聚会有那么几个热衷组织的人(每次还基本都是他们的话),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他们就是当年很辉煌,后来却式微的那部分人。
(四)
曾经在《奇葩说》看过一个话题,是说,交朋友需要很“势利”吗?不同阶层的朋友可以结交吗?
虽然我认为朋友之间不需要如此区分阶层或利益,但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可能只能陪我们走过生命的一小部分。
或者是我们自己不进步,或者是对方没有跟上我们的步伐,就渐行渐远了。
各个时期的同学,后来渐渐不联系了,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可以,我希望同学会的意义,不止是缅怀过去。
我希望那些曾经陪伴我读书时光的密友,我们也能参与彼此今后的人生。
不需要什么十年庆典来证明我们的友谊,我希望明天,更好的我身边,永远有一个更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