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阅兵仪式读后感

铁甲映山河,初心照未来


八秩荣光照初心,和平薪火永相传。

                                                                        —题记 

作者:周子俞

    2025年9月3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雄师列阵,气势如虹,这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这是中华民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宣示。

80年前,当法西斯的铁蹄践踏大地,当战火硝烟弥漫世界,无数正义之士挺身而出,以爱国为旗帜,以信仰为灯塔,以坚毅为利刃,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与人类信仰的对决。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开启了局部侵华战争,这是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端。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蔓延至中国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此后日军强势残害我中华同胞。37年,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虐杀大约30万中国人;每年活体实验残害400至600人…… 

    战火席卷着全中国,无辜的生命在硝烟中凋零,文明的成果在炮火下损毁。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抗战士气,再到无数普通民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热血,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不屈。正是千千万万人的挺身而出,才让正义的旗帜最终冲破黑暗,迎来胜利的曙光。这胜利,是用生命换来的警示:永远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创伤,永远不能让法西斯的阴霾重现。 

    爱国,是抗战时期中华儿女最炽热的情感。为了保卫祖国的山河,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老的誓言在那个时代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直至壮烈牺牲,他用生命践行了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毅然决然地将敌人引上绝路,在弹尽粮绝之时,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他们的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信仰,是支撑人们在黑暗中坚守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着全国人民走向胜利。无论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还是“八一宣言”的有力号召,都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论持久战》的发表,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为抗战指明了方向,让人们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让中国人民在漫长的抗战中,始终保持着不屈的斗志,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坚毅,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武器装备落后,物资匮乏,但他们从未放弃。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淞沪会战到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以坚毅的意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杨靖宇以草根为食,却能与敌人战斗五天五夜,这种坚毅的精神,让敌人为之胆寒 。正是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让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崛起,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从枪林弹雨里的稀缺物资,到生活中的触手可及的美好。穿越80余年烽火,赤子之心依然。 

    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初心如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历史的丰碑,更是前行的坐标。让我们带着这份荣光与使命,接过和平的薪火,以吾辈之担当,护佑这世间安宁,让胜利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爱国、信仰、坚毅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以爱国为己任,以信仰为指引,以坚毅为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用实际行动让爱国、信仰、坚毅的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从烽火岁月到山河无恙

——观9.3阅兵式有感

作者:谢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祀”凝魂,以“戎”卫土。华夏之刚,礼炮鸣响间,承血脉,定民心,寄万民信仰于一脉;整军经武,硝烟战场上,厉精兵,卫家国,守山河无恙于千秋。

当日历翻至9 月 3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承载着历史的光荣,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1945 年的 9 月 3 日,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2025 年的 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纪念日。“八十春秋家国盛,丹心永照史书记。”

我看着屏幕前的一个个整齐的方队,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军人们身着戎装,衣角随着步伐微微震动。军帽下,每个人的目光都无比坚毅,满是使命感与荣耀感,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那是中国军人的风采,是钢枪映月的挺拔,是征衣尽汗的赤成;那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是山河无恙的底气,是万家灯火的安宁。阳光照在他们的脸上,似乎为整个人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边。水珠顺着脸庞滴下,殊不知是军人眼中那骄傲的热泪还是涔涔的汗水。

当镜头转向抗战老兵,我不禁热泪盈眶。一位身着军装的老人,胸前佩戴着数枚勋章,那是他曾浴血奋战的见证。当受阅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他努力挺直身板,目光紧跟部队,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右手还下意识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先辈未曾低头,吾辈怎敢折腰?”这是抗日先烈用鲜血守卫的山河,怎能让出寸步?如今我们也将挺直腰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找到方向。吾辈虽身处太平盛世,亦不可忘在那一夜间,枪炮声震碎了沉睡,烽火光照亮了山河,刀光映红了烈士,鲜血染红了信仰,红色的史诗此时一一奏响。

五千年岁月波澜壮阔,八十载春秋栉风沐雨。逆时瞻仰历史,中华大地从不缺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那是北平街头的奔走呼告,是战场上嘹亮的号角,是长津湖畔的冰雕......仰望历史天空,家国情怀永远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跨越历史长河,依旧闪亮。那烽火里淬炼的精神早已融进每个中国人的血骨!当阅兵仪式到了尾声,抗日战士周继光先生的一句话也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我中华男儿岂肯受制于倭奴?记住,倭寇除尽日,我儿还家时。”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拂去了历史的尘埃,带着志士的满腔热血直击人心。先辈们的遗愿,我们未曾忘记,我们将带着这份精神遗产,砥砺前行,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之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和平与正义永远守护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不负“倭寇除尽,吾儿还家”之誓。

“国之脊梁,在军与民。”以“军”展雄风,以“民”聚伟力。华夏之魂,钢枪列阵间,驱倭寇,守疆土,挺民族风骨于危亡;阡陌同心,后方阵地上,输粮草,助战防,聚万众之力于山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