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昨天是我的生日,现在我也三十岁了。我不过生日很多年了,大概有五六年吧,是过那种和朋友,家人一起过的生日。
不过,据我所知,三四十岁的年青人多数还是会过生日的。他们会邀请三五好友,找个路边的小餐馆,点几个家常菜,来两瓶二锅头,喝到尽兴,吐槽老板和房贷,聊老婆的唠叨与孩子的捣蛋,末了,来一句,“来,今天是我生日,喝完这杯,散了”。其他人相互对视一翻,竟连生日快乐都忘了说。回到家不是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继续写明天要交给客户的报告。
也有人会与妻儿父母,在家里,自己烧菜,买个蛋糕,家人围坐一桌,唱着生日歌,孩子还会迫不及待地要你许愿,然后吃掉蛋糕上那个红红的草莓,温馨中透着幸福。
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过生日,总会闹腾一番。他们也会叫朋友,叫一堆朋友,聚餐,喝酒,买个大蛋糕,蜡烛点不点没关系,生日歌肯定要唱的,许愿也是少不了的。酒桌上不醉不归,谈理想,畅未来;KTV里借歌唱情,热情似火,豪爽也气盛。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总有使不玩的力气,可以尽情的折腾。
五六岁的小孩子过生日,孩子最开心,有喜欢的蛋糕吃,还有很多礼物收,父母也开心,谁家的父母不期盼自己家的孩子快一点长大呢?
这样的生日记忆里也有过,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后来习惯了自己一个人过生日,翻翻看过的书,回头看看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比吃蛋糕更踏实。书架上再添两本新书当生日礼物,要是碰巧有自己期待的电影可以看,就更让人欣喜了。
人们喜欢给人生标识刻度,以此来衡量人生的进程和质量,而最常用莫过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私下问过一些与我年龄相仿的好友,
“你们三十岁时困惑吗?”
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同事打趣道:
“啊,你也是三十岁的老男人了”
而另外的一位好友,给我发来了这样的微信:
我得喊你一声兄弟!我也一直在思考!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成家、立业?那不难,家庭和工作怎么样都可以有的。三十岁前后确实是个坎,我们需要面对自己的家庭、父母的年老 和职业选择与竞争。只是我们仍不肯妥协,因为我们只能自己在这些人生 问题前学会自恰,身上的小倔强、小孤傲、小品味的矛盾更加突显,这些 都让我们吃足了教训。
你看,还是有人也会和我一样感到困惑的。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在30岁时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此处的“立”并非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后,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何况孔子时代的「三十」与当今社会的「三十」亦不可同日而语。换句话说,三十而立是我们在前面十多年的大量经历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当今的人们无疑曲解了孔子的原意。社会总是希望年轻人在三十岁时,不但要成家更能立业,有房有车不必说,还得有娃,否则人生就是失败的。人们就这样将错就错地沿用着,并以此来衡量自己人生的进程和质量,也难怪这么多人会困惑。对于在学校读书时间长的人,有一些人会读到博士,毕业就要二十八九岁。他们才开始学着处理社会的杂乱与纠纷,还要忍受父母的催婚,工作的迷茫,生活的无趣……关于婚姻,家庭,事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问题几人能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更何况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阳志平在《三十六惑》这样定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对于都市中24岁到36岁之间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就像生活在夹缝中,有一点点独立,但不够自主;有一点点能力,但不够拔尖;有一点点爱,但不够持久。前些年有人将这些夹缝中的年轻人称为“三明治”一族。这些三明治青年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情感、家庭于人生意义的寻求。
在此窘境下,大家谈何而立?
诚如彭明辉老师在《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中对30岁左右的年轻人的建议:
对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我期望他们可以找到一份足以养家与养老的工作,并且希望他们有机会在这工作里找到一些他们可以肯定的意义,下班后还有时间可以继续为自己一辈子的自我成长而努力。不得已的话,养家与养老优先,有时间让自己成长在其次,工作的意义只好放在最后面。毕竟年轻最重要的是有成长的机会——有成长才有机会看见人生各种值得追求的意义,以及在未来成就人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我认为「三十而立」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三十岁时,就非得成家立业,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生活安稳,自此开始享受生活。「三十而立」是要我们在三十岁的时候找到自己将来立己,立家,立业的人生信条。三十而立,是一种承载与担当,我们走出学校,承载着破碎的青春梦,我们进入社会,担当起现实世界的残酷。我们体验着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在真实的人性里摸爬滚打,然后去重新长成一个可以立足社会的人。我们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在这个世界上寻找我们的立足之地,三十而立,何以立呢?
这个问题困扰我一年多了。这一年里,我带着问题,读了很多书,请教了很多人。结果却是读的越多,越困惑,矛盾越多……
家庭,工作,学习;
阅读,电影,跑步;
读书,思考,写作;
英语,研发,管理;
最小心动,刻意练习,坚持输出;
…… ……
我想找到一组词语,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和人生信条,并以此立己,立家,立业,指导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倾其毕生去践行这样的信条。诚然上述这些美好的词语,无论哪一个,若能长期坚持,认真践行,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我却还是觉得别扭。
列出的这些词语,看的时间长了,想的时间久了,仿佛散落在生命里一个一个的珠子,而我要寻找的是命运的手串。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困顿之际,命运之神串起了我苦苦找寻的手串——终身学习。那一刻,我仿佛在湿冷的暗夜里看到了一丝光芒,微弱,但它能给我指明方向,带给我希望。后来才发现,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乏先贤哲人,从学界到商界,学者教授,管理者与科学家,作家与艺术家,比比皆是。
《论语》开篇便提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可见孔子堪称终身学习的典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把学习看成是实现各种美德的基础和存在,各种弊病的根源,人生哪怕已经有了“仁、知、信、直、勇、刚”六大美德,可如果“不学习”,那么也往往会流于“六蔽”,足见孔子对终身学习的重视。
同样荀子在《劝学》中,首言:
学,不可以已。
也把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作为学习的首要前提。而在我们熟知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 埃 土 ,下 饮 黄 泉 ,用 心 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中,荀子不但告诫我们不可以停止学习,还明确地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到钱钟书,再到当代的詹姆斯 G 马奇,彼得·德鲁克,查理·芒格,比尔·盖茨……这个名单我可以一直列下去。而且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老师,朋友,开智的阳志平,以及其它的小伙伴们。正是在他们的引导下,我才找到了人生的灯塔。
芒格2007年在USC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说:
我活这么久,见到了不计其数的人获得成功。这些人或许天资不是最佳,他们甚至不是最用功的,但是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睡觉的时候要比早上起床的时候要进步一些,特别是当你长时间坚持学习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尽管终身学习的思想一直贯穿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但直到1994年11月在意大利举行的“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上,大家才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并指出「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此后,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起终身学习来。
于我而言,「终身学习」首先自我是对学习态度的转变,把昔日学校的被动接收知识的态度变为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生活需要主动去学习,积累的过程。多数人在从学校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便放弃了学习,他们甚至还在暗自庆幸,终于不用再学习。然而遗憾的是,一旦你放弃了学习,也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到:
学校就是这样一种地方: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一真理。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在规定的教育体系大体修完,成了所谓的“社会人”之后。我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及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
而卡尔维诺更是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直言不讳地指出:
尽管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书本,老师,使你可以学习。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学会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不同于学校学习,终身学习倡导的是,我们在一生中持续不断的学习知识、技巧,态度等,以实现我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满足,并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最终改变人生态度,获得幸福而圆满的人生。
于我而言,「终身学习」也是一种从自身做起,对生命中一切有趣,美好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尝试从不同途径和方式去学习,欣赏,分享这一切的过程。
诚然,大多数的终身学习者都是喜欢读书的人,而且都会读大量的书。然而不是只有读书才是学习。我理解的终身学习中的学习是广义的,除却传统的上课、读书,观看纪录片、与人聊天都可以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只要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思考过,有所收获,就是在学习。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终身学习的方法很多,读书却是最有效的学习,积累知识的方法。在二八法则的引导下,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加上合理的时间安排,每个人完全可以用20%的时间掌握80%的知识。而对任何一个学科,80%的知识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了。
于我而言,「终身学习」是面对琐碎的生活和工作,发现问题,实践学习,解决问题,分享收获,这一过程的无限重复,从而建立敦促自己不断成长的自律和信念。
诚如王砾在《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中也提到的:
小时候,读书是为读而读;大学时代,读书是为了做学问;工作以后,才是真正为兴趣读书;为认识自己,为理解社会,为解决问题,而读有用之书——终生学习,学以致用。
刚毕业时,我就隐约觉得尽管我们从学校毕业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开始,所以一直警醒自己毕业未完成…而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才明白,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高速发展的,不断迭代的时代,我们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理念才能在追逐理想的同时,专注当下;既为利益,又为分享;追求人生高度的同时也活的精彩。而只有面对我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和领域时,我们的行动才会是受内在动机驱动的,这样的坚持,专注才能持久,也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去成长。
「终身学习」是一种在自我内在驱动下,追求成长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注重长时间、周期范围内的专注与积累。而这也正是作为一种人生信条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我们选择践行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职称和学位,不是为了一举成名,更不是为了感动自己。我们只是愿意付出努力去收获知识和智慧。未来已经到来,若没有开放的态度和持续的好奇与热情,我们必将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也将被生活所抛弃。
此刻,我坐在书桌旁,开始写下这些文字。回头时,我看到妈妈正从蛋糕上一根一根拔下蜡烛,三十根,不多不少。自此,我不再害怕三十这个数字。当我试着去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生活的学生,智慧的学生,我的内心也开始平静下来。前方的路依然漫长,我们每一个人成不了优秀的别人,却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世事无常,终身学习,是人生最好的信仰,更是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
参考资料:
《富兰克林传》[美]沃尔特 艾萨克森
《穷查理智慧宝典》 [美]彼得·考夫曼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彭明辉
《做个现代智识分子》万维钢
《工作谈》阳志平
《三十六惑》阳志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终身学习观念及意义 作者 黄昏流泪
Special Report on Lifelong Learning – How to survive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经济学人》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