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先菊
童年创伤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这个心理学理论已经非常普及了。那已经形成了童年创伤,该怎么治愈呢?
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对他之后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成年之后,那些困扰你的心结大部分都需要追溯到童年才能完全看清到底是如何。我们需要的是疗愈我们的童年创伤,那该怎么进行呢?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与他的家庭紧密相连,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懂事,懂事或是太深的绝望,因为渴求已经发不出声音了。每当现实生活中那些行为过激偏离常态之人,并不难想象他们多半都受到过严重的心理创伤。
当创伤发生,重提也无法令时光倒流。既然改变不了过去,淡忘那些痛苦会令我们好过一点吗?
答案是并不会。
创伤需要被铭记,一个饱受心理困扰的当事人,从他现在的心理症结开始,无一例外都会谈到既往的经历,而讲述痛苦的经历只是表象,关键在于这些经历向内投下的阴影,不知不觉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影响旁人和下一代。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讲述只是一个开始,它意味着我们将由此踏上整理和重建内心的旅程,而不是去重复曾经的伤痛。
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人们似乎只有靠记忆和想象才能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以及将要去向何处。当纷扰肆虐之时,往昔的经历成为每个人重新建构自身的唯一材料,虽然这些经历中有灾难,有苦痛,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认自己曾经并且现在依然在场。苏格拉底在《斐多篇》里说,真正的哲学家对死亡没有丝毫惧怕,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死亡,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他学习的东西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当人面临巨大的痛苦,甚至当生命的帷幕即将落下时,他仍然需要从既往的经历中获得一种确认,确认自己的存在。
疗愈创伤之痛,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理解生命和人性。
当你用更客观、更完完整的视野与自己和他人接轨时,你将发现你的创伤并非过错,亦非缺陷,而是导向罗盘。引领着一条更伟大的人我契合之路。
无爱感是普世创伤,自个人内心延烧至婚姻和家庭,校园及职场,政坛还有宗教,弄得烽烟四起。改变的标志从来不是空谈道理,而是你开始真正去理解身边的人和事,接纳自己,爱自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慈悲是为着他人,更是为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