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消费其实不花也没什么,只是自己报复性的消费和被消费主义洗脑买买买才是爱自己,真正的爱自己应当是自我价值的提升,精神世界的富足,活得自在喜乐,可以是学习技能,享受阳光,做美食,画画写字,读书,复盘修正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仅仅买东西买昂贵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匮乏和空虚,这种效果也只是片刻,不恒久的。
一切的痛苦来源于和别人比较,而不是在让自己变的比自己更好,发现自己过去的愚蠢,将自己不当做自己,而是旁观者角度去分析自己,才会更清楚自己是什么,要什么,该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和心里真实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为的只是占据道德的至高点,让人相信自己是对的,其实都是有私心的,即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是纯粹的,父母插手你的工作、婚姻也是从他们的角度认为这样对你才是好的,你好了他们将来养老各方面才好,他们才有面子;你认为的好他们不认为是真正的好,这也是你的私心,你想为自己活,不想成为父母的附庸,不想按照父母要求的样子来,哪怕你某个时刻想父母说的也许是对的,但是你就是想和他们对抗,因为对抗你宁愿与他们背道而驰,哪怕你选的道路真的不如父母帮你选的。
宇宙的尽头是移民是考公是个体户?关于35+就失业,针对高耗体力和高耗脑力的工作,的确是到了35岁,社会不愿意接纳35+的人,因为人口红利,人太多社会内卷,总是一批批年轻韭菜前仆后继,无论你35之前从事什么高大上的职位,可能你没卷成功都要回归到另一种人生,有用的是稀缺的技能和思维及可迁移的快速学习能力及见识,需要在此之前规划好35岁之后的路就像60岁之前要存好养老生病的钱一样。
不配得感源于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因为对方的财富、权利、见识,人脉等,然而越是对方强,我们应当放弃考虑别人的各种加持,不去对抗别人的地位,而是要以自己的价值去对等的交换别人的价值,不必在乎别人的其他优势,他再多的优势你此次并不去妄想,自然不必有不配得感,而你用同等价值交换的自然是你配得上你值得。
别人谩骂,尤其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攻击,不必去迎合,不解释,你不去受力,它便伤不到你分毫,伤的反而是施暴者自己,因为它费力了却被无视,像个小丑;没有道德,就不会被道德绑架;如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你不委屈,委屈的便是别人;你不迎合,受伤也轮不到你,不是别人别人抡一记拳头,我们就必须得接,你接了反而如了旁人的意,守拙有时候是长远的智慧(大智若愚),冲动得来的是眼前的快意长久的痛苦,正中别人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