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大学 中庸》 :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2、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4、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初中之前接触的之乎者也都是电视上学来的,三字经也是看了还珠格格才知道,古装剧里皇帝颁圣旨的时候经常用“皇帝诏曰”,我竟然傻到认为所有的皇帝都叫“诏曰”,也是很佩服我自己。初一一开学就是《论语》,有朋自远方来等等呜哩哇啦的几句话背了半个月,熟到这辈子都忘不了;后来就是文言文,爱莲说、马说、陋室铭、桃花源记、滕王阁序、赤壁赋、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当时看见课后“默写并背诵全文”就两眼昏花,现在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很美;年少时,我想象我用标准的毛笔小楷抄写你侬我侬忒煞情多的情诗送给我喜欢的男生、我想象跟孟子的渊源,因为他也叫孟轲,哈哈,总是天马行空的想很多。
不得不说,四书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宏大、深远、高超,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想起了一件小事:15年九月份的月底吧,奔着挣钱的目的去郑大替在职研究生的人听课,一天50,结果却被讲课的吴广茂(可百度)老教授深深地折服,一种迫切想要接近他、跟他说上两句话的力量反复“作祟”,在他上完课走出教室的时候我追了出去,我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又紧张、语无伦次,我开口说希望他可以在我的书上写上两句话,教授去掉带着的手套对我说:还是摘掉手套比较尊重你。原来,他手部有皮肤病,上课时怕对学生不礼貌(殊不知,下面的学生没一个真实的,都是拿着50一天的工资在冒充别人)才带手套,现在单独面对我、又怕不尊重我,那时候,瞬间想泪奔。最后,他问我叫什么名字,我犹豫了几秒(我是冒别人的名来上课的,可是我大概以后再也不会见到教授了),果断的说出:我叫邵梦柯。后来被组织听课的领队训了两句,但,那又怎样呢!那本书现在还在我的书柜里夹着,吴教授的大字烙在了我的心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眀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