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历史 京剧《党人碑》

又名《王安石》。会有谢琼仙者,缙绅门第,君子小人之途,颇知辨别。至京师探亲,在旅馆中识一侠士傅人龙,深相结纳,时常聚首,杯酒言欢。一日独自闲游,入酒楼小饮,不觉酩酊。

兴阑返寓,经过端礼门,醉眼模糊,见有物矗立道旁,阻住去路。细审之,则一石碑。读其文字,始知为党人碑。是小人之作为,籍以倾陷君子者。不禁怒发冲冠,拳足交加,碑乃倒地而断矣。

看守之军卒,阻止不及。谢琼仙遂捉将官里去。蔡京命锁解枢密院童贯处,使之罗织罪名。童贯与蔡京实表里为奸者也。傅人龙因数日不见谢琼仙,疑惑不定,往酒楼解闷。与堂倌闲谈,提及醉汉打碑之事,问其姓名,以不知对;但云年少书生,在此独酌,身无钱钞,解一玉佩暂抵。

傅人龙命取来一看,认出谢琼仙之物,乃大惊;急往枢密院,探听消息。适值相府差官,手捧令箭,来提犯人。傅人龙虚与周旋,两相契合;邀入妓馆中,用酒灌醉,盗得令箭。竟将谢琼仙诳出,一同逃逸。

历史是宋徽宗时期,贪官蔡京勾结宦官独专朝政。蔡京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就给反对他的司马光、苏轼等三百零九人(当时很多人都死了)扣上"元佑奸党"的帽子,在德殿门外树立"党人碑",上面刻写三百零九个党人恶名,昭示全国。

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徙。 宋哲宗元佑元年,司马光为相,尽废神宗熙宁、元丰间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绍圣元年章惇为相,复熙丰之制,斥司马光为奸党,贬逐出朝。

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为宰相,尽复绍圣之法,并立碑于端礼门,书司马光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