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期看了三本书,快一百万字,把我累得不轻。
这本罗生门,趁着京东打折买的,可能是九块九。听说国外的书都是非常昂贵的,庆幸我们有这么便宜的书,大家才能毫无负担地买书读书。
罗生门名气太大了,但却是始自日本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
此书虽名罗生门,但其实是本短篇小说集,作者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是第一篇小说之名,而且所讲故事也与电影罗生门毫无关系。
罗生门不仅是现在的一种概念,它真的却有此门,文中说了:罗生门正对着朱雀大街。。。。(出自《罗生门)
而电影罗生门的摹本故事是一篇名叫竹林中的小说,是这本小说集的故事之一。
罗生门现在泛指那种无法还原事实真相的事件——因为其中当事人都各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陈述扭曲事件。
这样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历史其实就是一出出罗生门,越详细的历史记录越有罗生门的嫌疑。
史学家采各家之言比较分析,得出的历史果然是真的历史吗?各家之言就已经纷乱复杂,再加上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我很难相信历史就是当时的事实。
而事实,只能是事实本身,过去了,就再不会为人所知。
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35岁自杀而死。
我们不得而知他自杀的原因,日本作家圈似乎流行自杀的风气,我这样说不是有确切的根据,只是印象中确实有好几个富有盛名的日本作家是自杀而死,比如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
自杀文化可能也是日本的文化特色之一——绝没有任何嘲讽的意思,相反我认为自杀是一种反抗,是一种探索,而且需要异于常人的孤注一掷的勇气。
世人都说活着比死了更难,但在劝慰意欲自杀之人时又说“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好像死又更难一些。
我彻底糊涂了。
后来听到那句,好死不如赖活着,终于豁然开朗:死不如活。
但这只是普罗大众的观念,对于敏感多思,深刻多情的艺术家来说未必如此。
我读过的日本文学作品并不多,说说第一感觉:一团清冷朦胧的潮湿雾气,雾气里有说不清什么东西的东西在扭动着,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奇异,感伤,不安,深刻,但你够不着也弄不清那到底是什么。
许多年后你会忘了那些故事,记忆里只有一丝丝若有若无的雾气和轻轻的叹息。
做为一个文学水平并不高明的中国读者,我尽力了。
我以为同属东亚文化圈,地理上又一衣带水,应该读得懂日本小说。
但其实我一本都没读懂,人间失格,1q84,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等等,我不认为真的读懂了,要不然怎么会有玄而又玄之感。
这本罗生门相比来说清晰一些,里面不少短篇有点像以前故事会里那种短小,神奇又有劝诫意味的故事。
但毕竟是上世纪初的作品,在当时是进步是深刻,但在现在看来已经平常了。
语言清丽准确流畅,文学大家的作品这一点都有保障。
日本文学跟中国文学差异还是很大,我觉得他们的文字和思想都有一种纤细之感,但唯有那小心翼翼的纤细羽毛才能碰触到心灵至黑至暗蜿蜒屈曲处小小的孔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