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班后,实在不放心女儿的感冒,便搭朋友的车到二百公里以外的学校去看望女儿,顺便给她送点药。
赶到学校门口,她们还没有下晚自习,等在瑟瑟的冷风中尽管将长款羽绒服扣子都扣好,还是冻得鼻涕直流,后悔没戴个帽子或是厚些的围巾。大约十几分钟后,我望穿秋水的目光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快速跑步过来,正是我的妞儿。在传达室办完“学生出入证”严格的签字手续后,搂过姑娘的肩头,走出学校大门。
一把搭上她的肩,顿觉触感不对,忙问她穿的什么衣服。回答说秋衣、轻便羽绒服、校服,而下身则只穿了一条薄秋裤和校服裤。我顿时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冷的天,她居然只穿了这点衣服,难怪到校的第二天就感冒了。当得知是她奶奶并没给她带毛衣毛裤和外套时,一股无名怒火瞬间直冲脑门,径直拨通了孩子父亲的电话,质问他为何不考虑尚未出正月的天气变化无常而不给孩子带足衣服。毫无悬念的,她爸比我还急,在电话那端咆哮着怪孩子自己不会照顾自己,还说什么没带衣服就不穿,感冒就感冒,发烧就发烧之类的话。我已气得没了思维,实在不愿继续听下去,索性挂断了电话。
可是那怒火在心里上下翻腾,按不下又发不出来,憋在胸腔里如石堵心。
发了条微信朋友圈,回复着朋友们或关心或劝慰的信息,听到女儿均匀的呼吸声后,走到床边把她伸到被子外的胳膊放回去,掖好被角,回到自己床上,慢慢睡着了。做了一夜各种各样混乱的梦,哦,还有梦中梦,也就是第二重梦……梦境无比真实……
今晨醒来,躺在床上开始补昨晚没来得及做的功课——反省。全天的经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最终定格在了给女儿爸打电话的场景。反刍着当时的愤怒,顿觉十分惭愧,读了这么多圣贤书,居然还能如此暴躁,仍像以前一样跟个急信子爆仗似的一点就着,这怎么行?修来修去还是修不掉坏习性,自己这是都修行了些啥?王凤仪老先生常说的“怨人是苦海”,那一瞬间我岂不正是堕入了埋怨人的苦海?
猛然间想起了元融老师教导的“明心三问:1、发生了什么?2、你做了什么?3、你想要什么?”对照答:1、孩子穿衣服少导致感冒;2、我给她爸打电话质问;3、想让孩子保暖,尽快恢复健康。三个问题的答案一出,心下当时便豁然开朗,问题1与3是对应的,而问题2则与两者毫不相干,既是不相干的自然不必去做,做了便是无用功,甚至是错。而在昨晚,便是大错特错,至于这错误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实是难以预料的。
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活法》里说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判断,这时,瞬间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因此,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而我就在昨晚的一时冲动之下做出了条件反射式的愚蠢的举动。
悔之晚矣,只能以史为鉴、亡羊补牢了。如何在以后避免此类蠢事的发生而使自己坠入怨恨恼怒的苦海呢?
又回到了“明心三问”。假如从答案倒推上去,明了了1和3,那么便一目了然地知道该如何去做2了,“一念地狱,一念天堂”两者便都可任由自己自在取舍了,若再去选择地狱,那岂不是傻瓜一个?
再进一步剖析下,为何知道孩子奶奶没给带足衣服后便怒不可遏地去质问她爸了?愤怒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扪心自问,是源自于自己在得知女儿后妈怀孕的消息,担心她爸、她奶奶不会再对她像以前那么好。而这次的也许是巧合的事件恰恰发生在我的这种心境之下,似乎是坐实了先前的猜测,刹那间炸响了我那颗不安的心……
可是焦虑、不安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何解决?OK,继续“明心三问”吧,用反推法,得答案如下:1、女儿后妈怀孕了;2………………;3、我想让女儿继续得到她家人不变的关爱。于是,对于问题2,便得出了“让女儿与家人更加亲爱,用一颗完全的爱心接纳即将出生的弟弟或妹妹”的答案,而我作为她的最亲爱的妈妈,生育她的母亲,也一定要给予她不带一点负面的引导和表率,从言到行,表里如一。心结当下即解。虽然不知道问题2的这个答案能否得到3的圆满,但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了,好好地去做自己该做的正确的事,至于结果,那就自有天定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嘛。
非常汗颜的是,习“明心三问”已久,却未能知行合一,而将之束之高阁,没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来。这次突然间的电光石火,让我意识到它的方便、实用、直指矛盾的根源,在以后要多多运用才是,逐渐养成思维定式。考虑到以后必定还会用此三问来考虑或分析问题,所以将此文的题目定为了《用“明心三问”,观照己心(1)》,期待自己会有更多的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