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篇:我有位做外贸的朋友,工作很出色,却说最大的苦恼是写文章和演讲。这两件事情比工作业务本身更浪费她的脑细胞。恰巧,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怎么为这两件事犯愁过。无师自通?我不敢这么说,我只能说基本的公众说话和写作其实跟小学阶段的教育关系密切。如果你是一个在小学阶段经常上课发言的孩子,你大概是不会有这两个烦恼的。如果小学沉默如你,也经过高考的洗礼却依然视这两件事为噩梦,也不要自责,那与我们接受的应试教育脱不了干系。如何补救?昨天我在读一本30年代教人作文的书,挺有意思,不妨跟着它学一学关于写作这件事。打算趁着读这本书,写这个系列,是个小礼物,也是自我的学习。
这本书的名字叫《文心》,是夏丐尊、叶圣陶两人合著的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这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设定的读者是中学生,全书以故事经营,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略去抗战历史背景,有些通俗易通的内容今天还是颇为适用的。
比如鲁迅的《秋夜》一文,这文章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里面有句著名的:“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多此一举的话我至今也觉得纳闷,30年代的孩子更是觉得如此。还有这么一段:”我忽而听见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袋子也即刻被我旋离了。"
关于对这段话的理解,作者是这么阐释的。写文章往往是把外在经验转化为内在经验的过程。比如,天上的星星在闪烁这是人人可见的外在经验,有的作者会说星星知我心,那是温暖。有的作者会说星星映冷眼,那是寒心。这就是同样的外部经验带来的内部经验的差异。
所以每每读到描写景物的文字,你觉得白纸黑字都看得懂,却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你的内在经验还没有达到作者的程度。当然,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毕竟我们不是作者本人。所以《文心》没有给出标准解读,而是聪明的说只有作者鲁迅才能说出文中其中真正表达的意思了。
所以下一次别为那些看不懂的深意而纠结了,内在经验这件事和个人阅历有关,不必强求。本质说来,阅读本身也是件私人的事情,你喜欢一个人的文章,必然是你懂得它传递给你的内在经验。这就是共鸣的意思吧。
下一回 Tips:《文心》指出文章有三个层次: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知的层面要叙述情形,情的层面表达感官体验,意的层面表达看法和见识。下一次,写文章觉得抓耳挠腮的时候不妨朝着这三个层次去写,也许会有新的启发。怎么写,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