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27》
今天是己亥年丙子月癸未日,冬月十七,2019年12月12日星期四。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䘵,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迹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上一节讲了"行者"和"修者",从实践指导和思维指导两方面梳理,"行者"行的是五方面的伦理构成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修者"修的是知仁勇三项人格品质。为什么要反复归纳反复讲呢?华杉说的对:每天讲,每次都重复的才是主旋律。再者,人类虽是能思维的动物,却有胡思乱想的一面,对我们来说,条理清晰、聚焦深耕固然有利,胡思乱想却非无害:从个人生命而言不仅是无益,而且是减损;从社会风气而言不仅是盲从,而且是坏乱。
这五方面和三项品质,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范性的,规范性的意思是说,是要人去关注和要人去做的事情,其中还包括本着什么原则和如何做的指导性框架。
有人说,这些规范是旧的、过时的所以是无效的无益的,我要对"有人"说:事实上,道始终在,之所以你那样认为是因为你没跟上而不是道已失效。
比如说夫妇有别,"有人"说那是封建思想,现代文明世界要讲夫妇平等,"有人"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以为"有别"是上下差别,实际上,"有别"是指区别,夫妇固然是平等的,但是有区别的。
又比如说"君臣有义",现代中国固然已经取消了君臣体制,强调人人平等,但是,君臣关系中的人格属性的内容抽掉以后,上下关系仍然保存了,现代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机制要求有上有下的构成方式,那么,这个义作为上下级关系的组成原则也被保存和使用着,又比如说"名义"这个词语中就有这个义字,可见,义在现代社会不是被取消了,而是更广泛地运用了。显然,前面所说的人人平等针对的是人格平等,而不是人人的权力均等,服从,仍然是上下级的组织原则和被优先强调的运行原则。
又比如"朋友有信",信是信用,却不仅仅是信用,这里面蕴含着社会不同程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比如说,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原则是彼此尊重和保持距离,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公开的边界,这种边界就像国与国之间的国界一样清晰,但朋友之间的亲密性使得我们被要求向他敞开心扉,所以,朋友实际上又隐含着一种委托关系,如果利用这种无条件无功利的委托关系,欺骗利用侵害对方,可以说基本上是无代价并且大概率得逞的,因为,如果说我们对陌生人设防属于正当,对朋友设防则被称为"不够朋友",那么,对一个对你敞开心扉且毫无防备的人实施损害,我们就会说他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视为仇敌而不是陌生人。又比如说异性朋友之间的信如何理解呢?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这也是这种朋友之信所承载的具体有效的内涵。你可以爱上一个异性朋友,因为没人能阻止人与人之间萌生思慕的感情,但不能乱来,这就是信。
综上所述可见,伦理世界及其构成性的原则不是无效的。始终在。
浅人,指的是词语匮乏的人。
人的存在方式是词语构筑式的,一个人的世界边界并不是由他的脚到达的远方丈量的,也不是他的眼看到的丰富扩大的,而是他的生命里有多少和怎样的词语决定的。
中国字就那么多,大多数人对大部分字都认识,但组合成词语就不一定理解是啥意思了。这就是胡思乱想:书也看不懂,话也听不懂,自以为在思想,揭开盖子看时,其真相其实是胡思乱想而已。然后只要有人装神弄鬼地说"这是常识"之类的鬼话,他都要跟着点头,在自以为真理在握的虚假感觉里继续胡思乱想,继续对着浅人小头乱点。可悲。可见,做到真实无妄既困难又不难,因为拦路虎不是别人,是自己的惰怠,因为背对胡思乱想的自以为是,是要通过规范自己。
这些规范虽则不是面包和枪炮,却比面包和枪炮更有力量,为什么?这些规范是把握面包和枪炮的力量。如果连自我世界都把握不住,如果连周围世界都把握不了,又如何把握更加广大的共有世界呢!所以,把握,并不取决于量,而取决于是否提高了。这也是生命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把握,实际上是对结构和方向的选择。
那么,如何走出浅人生活,提高为高人呢?每天学一点词语,则日积月累就会产生朱熹提示的效应"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我引用这段话,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做到了,而是因为已经相信并采取行动朝着这个目标走起来了。"这些"词语(这些是指上述所论述的规范性词语),就像刺穿黑洞的光一样,能够实质性地扩大生命世界的边界。
中观教育之所以是重要的,在于是照进生命世界的光。光,并不仅仅是亮,而是有方位的,比如说窗户透进光亮,虽然没有说南边北边这样的方位词,但实际上已经隐含着方位了。光于是又有了方向的意义。现在,我们可以说,光,指引着并拓展真实的生命疆域。有人说,世界广阔无边,朝哪儿走都是路,方向没有意义。那是你对世界的理解浅了,世界除了广阔还有深度和高度,而这些词语都是具有方向性的。如果对方向性都不能理解其决定性意义,那就更不要说对时机性和时间性会有所理解了。
世界始终存在,无限存在,但这一切取决于个人的修和行。这是我对"行者"和"修者"的理解,也是对中观儒学的理解,虽则粗浅,却是实质性的理解。
背对浅人的生活,走向大道,这就意味着,同步性地、同时性地要习惯于高人的存在方式,见贤思齐。服高人并不贬损我,反而是提高我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和路径。(正确,不是纯粹的抽象的意义式的。正字也已隐含着方位了,确字也已隐含着方位了。就像万有引力,无论其对四面八方统统产生力量,也是向下前提下的四面八方。又比如说志,立志的志字,并非纯粹抽象的意义式的,也已隐含着方位了,我们说志是心之所向,就是指方向,我们说志有定向,并非是圈定了专业范围意义上的,而是方向性意义上的。立,也有方向性,而且有高低之别。由此可以说,规范性就是选择,是对方向和发展方式的选择。)
最后要做一个说明:同理,对于高人的描述,并非因为我已经是高人,而是因为相信并且采取行动朝着这个目标走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高人的认识虽然不是实践心得的描述,却仍然可以得到正确的判断和获得传达它的坚实的依据,也就是说,世界首先是可理解的。也可以说,习惯于高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心得。正如当年初见师父时的一片赤子之心,经历经年累月的学习提高之后的我依然是赤子之心,但两者仍有差别,两者的差别在于,初始的赤子之心是自然而然的"可理解状态意义上的,现今的赤子之心则是经过历炼得到提高和证明的,所以是更有力的,虽然两者的本色毫无二致,但两者的程度已经绝然不同。这种提高说明:同一个词语,却因领会和解释的展开,从而展示出其内含的成长性,这也就是生命的疆域的扩大。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