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个初中同学今天出狱了

今天,同学群里有人私信我,

你还记得阿坤吗?

我说不记得。

同学答,就是那个抢劫杀人的,当时还在镇上审理了。

哦,我记了起来。

时间倒退13年,那是2005年。在同学间流传听到阿坤入狱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埋在高三成堆的书本里为自己挣扎一个书本里描述的光明的未来。

恍惚间记得那个跋扈的男孩子走路老是横着的样子。

1总有一天你会为你年少轻狂付出代价

2005年的时候还没有微信。<>的歌声还唱响在大街小巷。我们的初中同学,几乎都来自一个乡镇。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开始住校,每周都有了父母给的零花钱。

剥离了孩童的稚嫩,逃离的父母的约束,有学生自成帮派,或欺负弱小的同学学,或替其他人打抱不平。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严重的时候他们是拿着课桌里隐藏的钢管轮的。更多地时候因为在人群众多看了你一眼就会引发一场战争。

到初中二年级,家里贫穷,学习成绩不好,随便一个借口都可以成为缀学的一个理由。小小年纪学习的难都吃不了,怎么会咽下生活的苦楚?刚刚萌芽的自尊也绝对不允许他们低头向目不识丁的父母认错,重新返校。何况还有异样的眼光?还有背后的窃窃私语?

阿坤也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休学的,和他一起休学的还有同村比他大一岁的晓阳。

游手好闲用在他们身上并不恰当,因为当地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煤矿,他们随便去小煤矿上一班,几天的饭钱就有了着落。有煤矿外来务工人员也特别多、在这个混乱的环境里,小小年纪谋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容易的赚钱方式,刚开始是偷,但偷并不能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虚荣,还有那些在学校里崇拜他们的学弟们。接下来开始抢,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帮人出气会强迫人给他们一些好处费填饱他们空空的肚子。

他们专挑那些外来务工人员下手,竟然也屡试不爽。报完警以后因为没有证据加之他们对地形的熟悉最终都不了了之。

2锒铛入狱

几年的时间里,阿坤和晓阳也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三个人在当地俨然社会一霸,晚上活动,白天在家睡觉。雷打不醒,对父母的训斥更是拳打脚踢。

直到那场声势浩大的囚车在镇上的空地上公开审理。大街上人头攒动,后来听我妈说他在人群里看到那三个还显稚嫩的男孩子,手上戴着手铐,脚上戴着重重的脚链、低着脑袋。一脸的茫然和悔恨。那一年阿坤16岁,晓阳和另外一个刚刚满18岁。

他们抢劫了一辆在乡间行驶的三轮车,那对返乡的夫妻带着他们打工一年的积蓄自然不肯乖乖就范。他们驾轻就熟的拿出来常备的刀架在了这对夫妻的脖子上。

他们并不是失手,而是故意行凶。

死者的尸体被找到的时候,均身中数刀,流血过多身亡。

案发现场已经被破坏的七零八落。

那个处理案件的女法官,轻轻地问他们三个人:阿坤,你后悔不?

我妈说,她不知道阿坤的回答,或者他也没有回答。

我也不知道当时台下的百姓看着他们的样子的时候想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当时在观看的人群里有没有人从此浪子回头。我知道从那以后学校和社会的风气都好转了很多。

一年以后,晓阳和另外一个同伙执行枪决。因为阿坤年龄不到,判刑15年。

他们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面对铁一样的事实他们也无能为力。

你要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如果没有,你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3你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你贴在身上的标签

阿坤因为表现良好,提前两年出狱。有人会说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他们好吗?

好的

可是这是他一辈子的标签。他要为他所做出的事情给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烙印,这不是歧视,是他年少轻狂的时候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他出国、办理各种业务处理各种实务、都会受阻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你跟他合作,你会不会心存疑虑?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以为,不上学很酷。打架很酷,抽烟喝酒也很酷,我们都迫不及待的要求这个社会的认可。恨不得跑到所有人面前说:我再也不是一个孩子,我也可以掌控我自己了。

但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有底限。

年少的时候总以为时间还有那么长,什么都可以重头再来,但有些情并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

我们总会有一天,也会为人父母。那些青少年犯罪,校园欺凌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时刻上演。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

4社会教育的主题,并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完善,更多是性格的培养。

这个时候,原生家庭的锅又被甩了出来。

原生家庭开始成了笔伐的对象。很多人吐槽自己的原生家庭对自己有多坏的影响,导致了自己现在的失败。环境和家庭的影响确实是不可小觑。

但是,但是,

我们现在处在的是一个如今是社会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要你愿意,知识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提取的。而习惯的养成,思维模式性格的改变还是漫长的过程。

现在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只有你没见过的新世界,没有你花不出去的钱。各种兴趣班、夏令营、亲子课程纷纷上线。但是性格教育呢?

我们现在,已经或者总会为人父母,我们想好给他们一个怎么样的教育了吗?对于性格的形成,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于底限的认识,对于生命的敬畏、如何做好社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社会教育的主题,并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完善,更多是性格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形成。

原生家庭,父母对于子女深刻的影响,真的撼动不了你现在这么多年的经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