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凌晨四点醒了睡不着,想了一堆有的没的。旁边躺着亲戚和亲戚家小孩。突然由内心中产生一股暖流,我的家人,有他们真好,他们给我力量,我要珍爱他们。
最近听人推荐在听樊登读书,听到《亲密关系》这本书,里面一些观点和做法并不能完全接受,我想可能是我还没达到自足从而无法对伴侣做到真爱。
疫情期间被迫待在家中每时每刻与家人相对,感到几多欢喜几多愁,欢喜的是终于一家人能密切相处好一段时间了,愁的是矛盾也更加密集。
由于各方面压力较大还有一些性格和思维模式原因,伴侣这段时间越来越难沟通,有很多时候我都想过放弃。而且,最可怕的事情在我们身上上演了,我发现,我们的相处模式越来越像我父母年轻的时候,我爸属于很难沟通的那种人,我妈有时会向我倾诉。我潜意识里希望找一个和我爸完全相反的人,也就是早年间我的伴侣。现在的我明白,这是原生家庭对于我择偶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我的伴侣或者说我的婚姻会变成现在这样?抛开其他因素不说,我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将我童年时得不到的需求寄托在我的伴侣身上,一味的索取,希望他无限包容我,想让他像对待女儿那样疼爱我。同时对于我与他的差异我采取说教、打击、讽刺、威胁等手段以期望能改造他。
我畏惧权威,做学生时怕老师,工作以后怕领导,记得好多年前,要去领导家里送烟酒,当时还是男朋友的伴侣陪我一起去,在领导家沙发上坐下,脚放在地毯上,我正襟危坐,男朋友坐在我和领导的中间,说着一些话,当时他们在聊着一些房子装修的话题,领导邀请我们去卧室参观他的水床。当时的我就像是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去爸爸同事家做客的小女孩,表情当然是茫然无措的,肢体动作当然是僵硬的,甚至现在想起来有一种当时一定很冷的感觉。
而他们的谈话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无稽和不可理解,用昨天刚听到的一个例子来形容:就是一堆人在舞池蹦迪,音乐关了,灯打开了,想象一下那种情况…
回到现在,经历过激烈的争吵,情绪平复下来,面对我们的问题,我选择了自我疏理和积极沟通。经过梳理,我发现我们问题不大,第一在于不会好好说话,第二忽略了亲密关系,可有可无,置之末位。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交际沟通对我来说很困难,我先采取正面沟通,老公拒绝和我对话,我过去,他走开。我又写了一封三四页的信,他也不看(书写能让我表达更多的感受和看法,如果说话可能几句就完了)NPL说,每件事情至少有三种解决办法,第三种奏效了,我追着他说,他做饭时、打游戏时、洗漱时我在他耳边说我们的问题,我的感受,我的需求。虽然他没有回应我,但我知道,他听进去了,因为他有所行动。《亲密关系》提到,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说,争吵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在还没学会心平气和地沟通前,通过争吵发泄一下,喊出问题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读书这件事的意义就在于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和你的生活,打破你固有的思维模式,让你明白不是非此即彼,任何问题都有第三种可能,让你看见自己,反省自身,得到启示,超越自我,开启美好人生。
PS:第一次写简书,庆幸我终于行动了,我正在做我以前觉得不可能会做的很多个第一次。写完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我知道这种感觉,我也知道我下一次会写的比这次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