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第六章写:社会心理取向,这一章挺重要,可以用学来的点去理解实际存在的大众传播,上一节笔记写了认知基模,会让我想起来认知偏差。接下来写这一章余下部分,沉默的螺旋和第三人效果。
1.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提出了沉默螺旋理论。他提出由于害怕被周围的人排出在群体之外,我们也会小心观察民意,并且以其作为参照,决定我们是否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沉默螺旋中,民意则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暴露了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
沉默螺旋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
大众媒体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我们并不因为自己无法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就放弃了对多数意见的估计,正是我们在感知意见气候时代自信与错觉,使得大众传播媒体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
沉默螺旋理论中所说的意见气候并不一定是多数人的意见,它是人们对多数意见(或意见趋势)的感知。
2.人们总要在民意测验结果与个别人的诠释之间进行选择。20世纪中期之后,“民意”这样的概念逐渐被“大众传播”,“说服”,“态度”,“议程设置”等概念替代。
诺尔-纽曼认为,民意除了作为公众的意见表达外,还扮演着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作用,她给民意下了一个操作性的而不是本质的定义:民意是人们为了不被孤立,而在公众面前必须 表达的意见或采取的行为方式。
一个社会多元化,民主化的过程越明显,出现沉默螺旋的机会就越低。
3.珀洛夫认为,第三人效果包含两个部分:感知部分和行为部分。感知部分提出,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于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行为部分提出,这种媒体对他人影响较大的估计将导致他们采取某些行动。
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造成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心理原因是为了提升自我,使自我感觉更良好。
我们在判断媒体效果时要警惕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因为有时媒体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于媒体的判断会影响到公共政策,也会令其他公众造成错误印象和压力。
4.总结,本章讨论的大众传播理论,来自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它开始转向社会认知心理学。社会认识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个体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所在的群体,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不仅从外面向里看,也从里往外看,关注普通人如何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
感想:
在沉默螺旋理论中,提到我们会有自己诠释当代气候的时候,这个诠释会让我们有不同的选择,是沉默还是公开表达。想到武志红提到人自我探索之路有两条,一是自我修行,还有一个是投入到参差多态的外部世界中,做事情,在关系中,展开自己,去看见也被看见,这也是一个人的英雄之旅。
他举例自己有敢于表达意见的习惯,在这英雄之旅中,这称为让声音流动,这里我理解为,我们不被自己的诠释影响,去勇敢表达也许更应该尝试。用沉默螺旋理论来理解,首先我们可能是受了外界失真的各路信息影响,才有了不正确的诠释,也可以说是估计,这估计会影响我们要表达的勇气。去勇敢让自己流动起来,当胆怯时就给自己说:别担心,你没有那么多观众,专注此刻事情本身,而不是别人的看法,做更好一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