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第四十六讲 收回投射
第四十七讲 感知位置平衡法
【我的收获】
1. 关于投射
(1)咨询师可以运用投射,安驻当下,保持中立,同时运用当事人对自己的投射,给予相应的支持。
(2)投射不是问题,影响了自己的关系和生活的投射才是问题,陷入到投射中而没有觉知才是问题。
2. 收回投射法
步骤:
(1)测试一下双方关系的距离
(2)与对方对话:
亲爱的A,也许我对你有一些期待,是关于B的。现在,我把那些对B的期待收回来,交还给B。这样,你就可以只做我的A,我也就可以只做你的C了。
(3)想象B站在自己身后,从被投射的对方飞回一些需求到身后的B那里。
(4)全部飞回后,观察对方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5)打破状态,效果测试。
NLP技巧:感知位置平衡法
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中对另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感知模式”会在另一个时刻中因为他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了不同而有所改变。
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一般也称为态度,NLP称之为“感知模式”。在我们的大脑里,除了对实质事物,例如一个面包,有经由感官数据构成的感知模式之外,对于非实物的人生经验,例如“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有类似但更复杂的“感知模式”,使得同一情况出现时我们都会有同一的行为模式。
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中对另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感知模式”会在另一个时刻中因为他的思念﹑价值观和规条有了不同而有所改变。“感知位置”是指在某一刻中对那个“感知模式”的内心定位。这个定位,可以在现实中表现出来,例如 凭想象两人对坐的距离,经由实际地用椅子摆出而察知。
在沟通和人际关系中,每一个参与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各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之中重迭一致的部分,支持他们维持那份沟通和关系,称之为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其中也有共同规条,但因为规条的目的只是取得价值和实现信念,故此可以灵活地更改。
因为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大部分存在于潜意识里,故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在沟通和人际关系情况下存在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更因此看不到怎样凭改变规条便能够改善沟通和关系的机会。感知位置平衡法便是一套针对这点的技巧。
最初发展“感知位置”这套技巧时,只有3个位置,就是﹕
我────第一位置
对方───第二位置
抽离───第三位置
随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很多不同意义的位置出现。以下仅介绍一些容易掌握的其它位置。
1全体第四位置。第三(抽离)位置使我们能够摆脱情绪上的影响,冷静地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找出解决的可能,而第四(全体)位置则是一个投入的位置,全体的性质是包括“我”和“对方”的“我们”。例如“我”是丈夫,“对方”是太太,“我们”就是夫妇。
2整体平衡
第五位置。这也是投入的位置,性质是“我们”加具有重在意义的环境组合而构成的个体。如家庭加丈夫和太太的亲友而组成的家族。这个位置也可以不断地扩大,包括更外围的环境组合(例如小区﹑整个社会﹑国家﹑世界)而构成的更大个体。它们可以被称为第六﹑第七,甚至第八位置。
3抽离位置
抽离位置也可以分开为多个位置。“感知位置”这个概念在发展初期的时候,抽离位置只是第一位置(我)的抽离,很快地,第二位置和针对全体的抽离位置也发展出来。上述的整体平衡位置,每一个都可以有一个抽离位置。
1我抽离
2对方文章导读:在改善两人之间的沟通或关系上,“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两人各自怀着对对方和这份关系的“感知模式”,每次遇到对方都会凭这份“感知模式”去决定言语和行为。
传统上,做”和事佬”需争吵双方同时列席。这个“感知位置平衡法”则可以在另一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感知模式)。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身体由内心支配,对另一个人的感知模式改变了,面对那个人的时候,声调﹑身体语言﹑所选用的文字,因而说话和行为模式都会有所改变,沟通效果和关系便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在改善两人之间的沟通或关系上,“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两人各自怀着对对方和这份关系的“感知模式”,每次遇到对方都会凭这份“感知模式”去决定言语和行为。假若双方都没有改变各自内心的“感知模式”,每次遭遇都只会有同样的结果﹔假若那是吵架和冲突,情况便不会有转机。
这个技巧是把内心的“感知模式”经由一把椅子而实物化了,凭改变自己内心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并且经由一些言语和行为实现,那个“感知模式”便能改变,因而下次见面,对同样的人就会有了不同的言语和行为,也即态度上有了改变。
这边的言语和行为不同了,对方也会因而有不同的反应。如此下去,沟通效果和关系便会有所改善。
这个技巧不一公平只是用做解决与另一个人的沟通和关系问题。本来关系已经融洽,想有更高的提升,也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