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第二章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将土地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革命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空想性,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财富,以追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落后性,企图把正在趋向分离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不久提出《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法度;

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资政新篇》的评价: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是最早的一部改革内政。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起义也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太平天国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

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地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