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说起,来品古韵吧!关于这首诗,大家是耳熟能详的,原文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小诗,我不译不解,由各位径自去体会、领略,古诗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理解这首小诗,我查了叶绍翁的生平:叶绍翁生活在宋朝,生猝年代无史料可查,他的祖父做过大官,到了叶绍翁这代已是家道中落。叶绍翁原姓李,少时过继给叶姓人家遂改姓叶。他做过小官,与理学家真德秀(朱熹的再传弟子)过从甚密,后长居西湖之滨,与葛天民(南宋诗人)互相酬唱。
我想,叶绍翁应该是看淡了官场的名利之后,拂袖而去,隐居西湖的吧!否则,诗文又怎得如此飘逸挥洒?
如今的“西湖”因过度商业化,终年游人如织,搅乱了往昔的宁静,少了诗情画意,已不是古人诗中的那个西湖: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群芳过后西湖好……
但是,在雨雾交织的宁静清晨,在环抱着西湖的绵绵山峦的竹林深处,白墙灰瓦隐约可见。由此情境,恍惚间仿佛可以穿越到叶绍翁那个时代,依稀可以见得叶公淡出官场后,在西湖畔约上三、五好友,饮酒吟诗的情景。
西湖用它西子般的温柔与风情挽留了文人墨客,他们放弃高官厚禄,宁可粗茶淡饭而纵情于山水,于是便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好诗。
试想叶公春季游园不得,却在园外偶得一景也算不虚此行了。人生本来就是得失不定,万事不必太执著。同时,我们由“苍苔”和“久不开”隐约可以判定,园主人也应该和叶公一样,是一位归隐的隐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