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父母和孩子的高效对话
晚上和爱人饭后散步,爱人说儿子这个学期住校睡在上铺,让我和儿子讲一讲安注意安全的事情,别在上铺玩耍摔下来。
回到家后,我走到儿子的房间,很好奇地说:“儿子,听妈妈说你在学校的床位是上铺?”
他一脸高兴的样子:“是呀。去年我睡下铺,今年我睡上铺了”
他一直想睡在上铺,这回如愿以偿了,估计他心里暗喜。我看着他,表情有点发愁地说:“你睡在上铺,爸爸有一点点担心。”
他看出我的顾虑和担心,赶紧说:“爸爸,没事儿的,我都长大了,我不会在上铺跑来跑去的”
看出来他想打消我的顾虑,于是,我接着他的话,好奇地问:“我想知道,在上铺跑来跑去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他说:“会摔下来呀”,他的语调加重了,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紧接着问:“会摔到哪里呢?”
他右手摸着脑袋说:“脑袋、手、脚,会流血”,我说“还有可能会摔倒哪里呢?”,他想了想指着自己的脸和鼻子。我表示惊讶地说:“想想摔得满脸满身都是血的样子,真可怕!”他看着我的表情,又补充了一句:“那会摔得很惨的!”,我想那一刻他的大脑里面正在出现一副可怕的画面,加深了他对这个“摔”行为严重后果的印象。
我接着问:“那怎样睡才不会摔下来?”,他说:“把头睡在有栏杆的那边,不要和小朋友在床上玩耍,上床就睡觉”,儿子自己的认识挺到位的。我再一次锚定了他的想法:“嗯嗯,儿子说得对!”
“假如有小朋友主动过来找你玩,怎么办?”我提出了他可能遇到的困难。
“我不会和他玩的,我会告诉他不小心摔下去会很惨的”,看来儿子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了。
“爸爸也相信你不会在上铺和小朋友玩耍的,安全第一”。看着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就知道这次的对话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这次教练思维的简单对话,将传统的告知方式转变为提问的方式,让对方自己来回答他即将遇到的困难、采取的措施和有可能会发生的后果,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日常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对话中,我们有些人常常会犯一些常规性错误,一是以已知者的身份告诉对方,可以那样,不可以那样,对方在一个被动的接收状态,这也是很多父母常用的一种方式;二是聆听不全面,一知半解,以自己的已知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对错,往往会以偏概全,完全不顾对方的理解和感受;三是最为重要的,沟通往往不是事理来取胜的,而是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表达自己的主张。如果没有信任和理解,再好的主张也很难被接纳。
有效沟通的语言仅占10%,语调和声音占30%,状态和肢体语言占60%。有效沟通要在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聆听对方的表述,抓住表述的关键词汇进行扼要复述,观察对方的脸部和肢体语言,语音语调,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沟通。不要为了回应或辩驳某一种观点去聆听,在理解对方表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交流,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高效的对话。
(为了鼓励原创写作,请喜欢的朋友转发~评价或赏银,您的每一次支持都是对我坚持写作的极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