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的重要,真的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我认为,认知的提升,对一个人最大的好处是:自由。我们每个人都看似是自己的主宰,都认为自己非常自由,我做什么我做主,我不做什么我做主。表面上看起来,真的很自由。可是当你真正去深入观察人们,去积极的思考,你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自由。
我是一个游戏开发人员,就拿我们的产品——网络游戏——来举例。游戏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玩家扮演一个侠客或者侠女那样一个人物,在这个世界里面去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比如大家组团去打一个副本啊、去击杀游戏里面强大的怪物等,然后获得一些金钱、物品奖励(当然,都是虚拟的)。当然游戏的内容很丰富,远不止这些。这样一个宏大的虚拟世界,任玩家自己挖掘里面的乐趣,还有梦幻般的美丽景色。这样看起来,在游戏里,我真的好自由,就像进入一个梦幻世界。
可是稍微了解一点游戏策划、或者听说过“行为设计学”的朋友可能玩几下就能看出,游戏的各个模块,通过策划人员仔细的研究斟酌,反复的测试调整,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玩家一步一步的对游戏产生粘性需求,进而产生消费,甚至上瘾。游戏的设计要复合人性的特点,去让你:
不继续不舒服、不通关不爽快、不登录好像分分钟被人超越、不玩一把像丢钱、不比别人强誓不为人。
我们熟悉的手机打车软件Uber(优步),为了增加收益,请了很多行为设计学的专家,利用行为设计的理念,去设计了他们的软件。以至于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司机变的勤快了,工作时长提高了很多。想想这样一个场景,司机刚要收车回家休息,Uber就提示,在跑15分钟就会赚20美元哦!这样理解为什么司机普遍变得勤快也不足为奇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用去超时购物。我家附近就有3个,家乐福,华联,永辉。当我们进入了超市,看见一排排的货架,摆满了光鲜亮丽的各种商品,吃的、用的、穿得,应有尽有。我们在里面自由的逛,没有人强迫你买,也没有人强迫你不买,真的是非常自由。可能超市内部的人员都知道,超市的货物,不是随便摆的,那可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的。比如,小孩的玩具,摆在比较低的位置,这样个头比较小的小孩看见后就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说“我要”了。日期比较早的摆在外面,收银台排队的地方摆点巧克力、口香糖、安全套之类的,在人们排队的时候可以用来缓解等待的压力,说不定哪个瞬间那一点点“想买”的心情被捕捉到,就会伸手了。
上面说的这些例子只是关于“行为设计学”的应用,是外界对我们的人性特点的利用。其实这还好,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认知所局限,被自己的固化思维枷锁住,这才是真正阻碍我们自由的围墙。关于“坐井观天”这个成语,读过小学的人都知道,但是讽刺的是,大家依然还是在自己的“井”,只是井口或大或小的区别。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手机如果放在猴子面前,猴子会选的只会是那个水果。一个麦粒和一张钞票放在鸡的面前,鸡选择的永远是那个麦粒,但是当主角是一个人而不是鸡时,大概选择只能是后者。显然人和鸡的区别,就是认知的区别,仅仅如此。傅盛在他的“认知三部曲”里面说:
认知的区别,是人和人最重要的区别,甚至是唯一的区别
可以说,当人们被认知牢笼锁住的时候,是极为不自由的:
- 他的世界不完整,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都是他的盲点,他的一辈子,相当于别人的几分之一,甚至千百分之一;
- 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不准确,对这个世界太乐观、或者太悲观;
- 会因为不重要的事情纠结,而对于真正重要的东西视而不见;
- 会用错误的视角去观察与解读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世界的偏见和愚昧甚至会跟随他们一生
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爱上读书,爱上学习后,发现自己会变得焦虑起来,因为自己曾经是那样的愚昧、无知,却还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焦虑叫做“知识焦虑”。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当人们越无知,人们就越难发现自己的无知,而当人们随着知识的增加,会越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从而会越发的谦卑起来。我现在甚至戏称自己是“学习”教徒,做好了一辈子不停学习的准备。
随着自己学习习惯的养成,发现了一些谎言,比如
学海无涯苦作舟(呸)
其实学习的过程根本不是什么“苦作舟”,那些小学墙壁上的条幅不知坑害了多少人多少辈子。学习不苦,学习只不过是获得“乐”的周期相对长一些,而这才是真正的“乐”。反面来看,黄”、“赌”、“毒”正好相反,获得“乐”特别特别的快,而这才是真正的“苦”。认知的升级,让人生更有趣还体现在世界观的升级,如李笑来老师说的:
那一瞬间,你的世界都变了,再也回不去原来的那个世界了。因为世界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而你再也不是原来的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