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预防针,开篇气氛有点沉重
4月9号,南风窗发布一文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4月12号,财新网发布特稿之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
看过文章也好,没看也罢,最近稍微有关注新闻的人,应该对这件事的舆论并不陌生。
对此事的简单形容,惊动全国,热搜频频,被各路网站大量转载,媒体的持续追踪与辐射式报道,千万网民议论。
但我想说的并不具体关于这件事或是这两篇文章,也不是要去探讨网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是想借这件事讲一种意识,个人在面对媒体与舆论的意识。
以当事人外的第三者视角。
先前有南风窗以弱者女孩为营,获得流量和支持无数,这样一来,鲍某也就成了千古罪人,而财新网后发反击,力挺鲍某,落得狗血淋头。
在新闻面前,除了新闻内容及其导向,大多数人的直观感受,更多地来源于其他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尤其是多数人的态度。
近日此事的关联消息相继浮出,也使反响愈演愈烈。
实话说,当我在看完南风窗发布的那篇文章后,心情同多数网民一样,既愤怒又恐惧,为二次立案无果的女孩感到心疼,恨不得法院判鲍某立即枪决。
比起事件,我更熟悉网友的评论,其中不乏公众人物。
大都是对鲍某及财新网的辱骂、诅咒、恶意攻击...
字字背后是一种声讨,声讨说法,声讨真相。
但现实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上,捉拿归案要讲证据事实,而真相的还原需要时间,需要程序,需要当事人配合。
诚然,网络舆论对热点案件的司法监督有着积极作用,但铺天盖地的谩骂甚至枉然定论,对于案件的事实求证与判决,作用不大。
财新网的文章出后,更是加剧了大众的心理反差。
平静下来回想,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作为当事人的女孩和鲍某各自主张的采访,先后通过两个不同的新闻媒体发布,也就是说,此后这件事双方的代言人正式对峙。
我们作为事件的第三者,现在关于双方的采访都出来了,事实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也让我们向真相迈进了一步。
这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应该理智,可以发表意见,但请不要当键盘侠。
摒弃掉引导立场性语句的干扰,我们可以通过对两篇文章所持“事实”的相互比较与分析看出一些端倪,例如双方证据的问题,媒体报道的问题。
这两天恰好同法学系的师兄聊起这件事,在知法懂法的他眼中,这两篇文章的本相却是漏洞百出。
实事求是地陈述案情是对当事人最周全的保护。
而作为最先发声的媒体人,更要善良。
无论从哪个角度,处于哪种心情,我们都希望能有个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4月13日,国家最高人民检察院称对此事已成立督导组介入调查。
虽然到最后会怎么样还不清楚,相信很快会有一个结果。
在此之前,我希望当我作为事件的第三者时,面对媒体与舆论,能够保持一种意识,一种从容而敏锐的觉察。
即他们所展现的真假与否或是喜怒悲恐,都要经过我自己的分析判断,即便只是破碎支离的信息。
人要想站在感性和理性的分界线,挺难的。
偶尔也会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破口大骂的错误。
那就尝试承认错误,敢于去克服好了。
本页完~
一个彩蛋:法律小知识
1. 一个人被法庭宣判有罪之前,是无罪的。
2. 我国刑法原则是无罪推定,即一个人有杀人的证据,也有没杀人的证据,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没杀人的证据。
3. 与14岁以下发生性关系一律以强奸论。
让我好好想想,下一篇要聊些什么好呢?
ps:首发文订阅号独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