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睡觉原理”。《黄帝内经·素问》可以说是古人养生的“指导性文件”,里面详细谈了睡觉的睡法和重要性。其中,《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上床睡觉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时而动:春夏两季,应“夜卧早起”,秋季则要“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这一“睡觉原理”即使在生活节奏很快的现代,也不失参考价值。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更加重视睡觉,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医书《十问》就披露了当时的人们对睡觉的认识:“一夕不卧,百日不复”。意思就是说一晚没睡觉带来的损失,用100天的补养未必能弥补回来。睡眠不好,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古人认为,上床时间最晚不宜超过夜半的子时,即23点至次日凌晨1点。明代谢筆淛《五杂俎》“事部”中即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谢筆淛认为,如果读书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熬夜将严重透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