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出来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巧?其实,作家是可以培养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这就是写作的激情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或者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潜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故事。这也说明,回忆录和传记也不是只有成就卓著的人才可以写。每个人都k可以把自己的回忆和一生的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其实,大作家的作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各种传记和回忆录的变体。关键在于,学会使用这些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就像一个人要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人生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写作的独特性在于:你的经验和道理可以与人分享。
《成为作家》的作者萝西娅·布兰德是美国作家和资深文学编辑。她以自己作为作家的切身经历和对众多作家朋友的亲眼观察,她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即认为“天才是教不出来的”这种错误认识。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她相信,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神奇魔力是可以传授的。
她提出写作的四种困难:一个人究竟是否适合写作是首先要明白的问题;有的作家在写作一部成功之作后再无建树,她称之为一本书作者;有的作家作品发表的时间间隔过长,难以持续不断地进行高质量的写作;还有的作家擅写开头,主体部分却难以为继。她认为,这些都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作家气质、心理、态度与性格本身的问题。
她分析真正的作家应该具有的气质:既成熟、没有偏见、温和而公正,又敏感和孩子一样天真,这是作家性格的两个方面。
这是一个想象力缺乏的时代。然而,最能带来惊喜的仍旧是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创造的一篇文学作品、一部电影,或者对平常生活的不平常的创意。
这是一个文学似乎离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时代。同时,写作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很多人怀着梦想走入大学的课堂,更有难以计数的人活跃在网络上。
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成为了作家,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渐渐淡忘,以至于彻底遗忘了呢?除了生活本身的机遇,除了对自己的怀疑和对作家的神秘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根本没有理解写作的本质之前就已经放弃了文学的梦想。我们根本不相信创作的才能可以学习而来。或者,一个更为实际的原因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和途径学习文学创作的理念、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