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长联


昨天背了下云南大观楼长联,我没去过云南,不过曾几何时看到过这个长联,令人叹为观止。

先说说这个大观楼,为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占地400余平方米,因大观楼长联而闻名。大观楼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巡抚王继文兴建。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共180字。

孙髯(约1711年/一说约生于1684年至1694年间-约1773年),名髯,字髯翁,号颐庵,晚号蛟台老人。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清代云南学者、名士。

长联内容如下: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且看上联先,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五百里”可以想象滇池非常大,是奔来,那个动感,潮涌浪阔的立体感出来了,如万马疾驰,势不可挡。喜茫茫,这个喜字更是传神,仿佛幻化成人,有了人间的情感,可以想象自己站在大观楼上,面对滇池,多么壮观之景,真是忍不住要划然长啸啊。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骧”、“翥”、“走”、“翔”,这四个动词非常精炼,孙髯翁对于动词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禁想起三国中舌战群儒,提及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同样精妙。这个“翥”字,让我另一个“渚”字,《滕王阁序》里有: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蟹屿螺洲是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梳裹就像女孩子打扮自己梳妆打扮。萍天苇地,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些许翠绿色的鸟雀和云霞,真是风不胜收,让我想起《岳阳楼记》中那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这句很好理解了,近似于白话文,不好辜负这美景啊同志们。

再看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注字用得好,就像拿着注射器往心里扎,其实不是很好受,果不其然,后面接着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把酒凌虚,让我想起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人生若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陆游的《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叹滚滚英雄谁在?让我想起辛弃疾的《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杜甫《秋兴八首》中有: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说得便是此事了想来。

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建铁柱以勒功,这是青史流芳的事,西汉时候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冠军侯窦宪燕然勒石,伏波将军马援在平定“二征起义”后,立铜柱以为汉南边疆界的标志,其柱铭文为:“铜柱折,交趾灭”。可谓是“汉立铜柱,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公元1252年,忽必烈远征大理,这是他总领漠南军事后的第一项军事任务。忽必烈的这次远征穿越了今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西藏、云南九省区,行程近万里,堪比后来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习”、“标”、“挥”、“跨”四个字活灵活现的展示了跨越千年的云南历史,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时代跨越从公元前120年到公元1252年,跨度1360多年,这几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雄主,当然李隆基后期虽了,毛主席提到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长联中涉及两位,仿照下,则为唐皇汉武,元帝宋祖,轰轰伟功,留在了彩云之南。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过去了,都过去了,历史滚滚而来,又奔腾而去。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让我想起《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剩下些断碣残碑,在无声叙说那段历史。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杨慎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陈与义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张昪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这幅长联上联写景,下联咏古抒情,简直是珠联璧合,号称“天下第一长联”名副其实,实至名归。60年代陈毅副总理读大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可见新中国的领导人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正确。

下面是长联的翻译: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