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反义词是现实,而现实的近义词叫做放弃,坚持是一个美好的词,却也是一件需要计算成本的事情。
死磕和倔强未必有结果,求的不过是一个答案,哪怕仅自己可见。
十一档的电影中,我原本最期待的是《芳华》,可《芳华》突然撤档,原因大概能猜到一些,总感觉上线时间又是遥遥无期,再次上线的内容多半也是删减版。
后来朋友说起《缝纫机乐队》,说还不错,我便上网搜了一下,评分不高,评论里大多都是“不去看,大鹏上部电影坑了我的钱和时间,打死都不会再看他的电影。”
说实话,我去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其二是因为网上的这些评论。
桐华在她的作品中提到过一句话:“Everyone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所以我总觉得每个失败过后还坚持尝试的人都值得敬佩。
《缝纫机乐队》的排片量偏低,初期票房也有些扑街,大鹏甚至公开发文称:请再相信我一次。
为了电影中三秒钟的镜头,在当地政府协助下花了三个月建造吉他雕塑。
医疗诊室内的吉他展示,是从各地收集的珍藏版吉他。
最后一幕终极演出,5000名群演配合····
就冲这样的态度,我选择相信。
有人说,这部电影为大鹏的“导演”身份正了名,可我觉得他是给自己的梦想致了敬。
整部电影可以说是大鹏的青春,只不过他将自己放在经纪人的位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过去走的每一步。
大鹏13岁开始弹吉他,但都是躲在厕所里弹,他说自己喜欢音乐喜欢得一点儿都不光明磊落。
19岁,他在大学组了一个乐队,叫“天空乐队”,核心成员只有他和键盘手,其他成员一直在变,后来键盘手被挖走参加全国比赛,他一个人在操场跑圈跑到泪流满面。
21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约,交了钱,公司消失了,那年,他被骗了将近四万。
在这些事情之前,他在自己的家乡集安也组过乐队,叫“及格乐队”,乐队中除了他,还有两位社会青年,和一个德高望重的钢琴老师,寒暑假的时候他们自己发传单,拉赞助,办演出,现在集安还流传着关于这个乐队的故事,但大多不是真的。
这大概就是《缝纫机乐队》的原型,如大鹏所讲,戏里戏外,讲的都是一个故事。
客观讲,这部电影也有一些经不得推敲的点,比如为了搞笑硬抛包袱的开篇,比如丁建国父亲态度的转变,还有中途马脸哥的袭击以及那场无厘头的大战····
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所以不钻牛角尖,一部电影有笑、有泪、有感悟,我就觉着对得起一张电影票。
2015年的时候,大鹏去参加了《蒙面歌王》,因为这个节目不用露脸,唱完以后,有评委说:“你肯定走错录影棚了,我们这里不需要卡拉ok水平的”,但大鹏说他还是很开心,能唱歌就很开心。
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和音乐的关系:有梦想不代表有能力,但能力和梦想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种动力。
他说《缝纫机乐队》是在时光里投递的礼物,送给16岁时满大街发演出传单的自己,给19岁时在酒吧每晚唱四十首歌的自己,给21岁时疯狂凑钱还钱的自己,给33岁时在舞台上躲在面具后面的自己。
这部电影,是致敬他的青春,也是致敬有梦想的每一个人,是你,也是我。
大鹏的梦想是音乐,却从主持人走到导演,音乐梦只能在电影中实现。
有些朋友曾对我说过,真羡慕你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我每次都说,我也羡慕没梦想的人,不是敷衍,是真的羡慕,至少活得自在一些。
过程中的自我为难还能忍受,但真的害怕拼尽全力走了99步,却在第100步的路口发现走错了方向。
电影中的配乐,几度让我流泪,因为太能感同身受,这大概是第一次看喜剧看哭吧。
现在的我,从来不敢去预想结果,不敢期待,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只希望,梦想的路有千万种方式,每一份坚持都能殊途同归,如果过程注定缓慢,那就晚点再见。
那时,未必是最体面的姿态,却一定是最释然的心态。
致每一个还在死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