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有讨论要不要去乡下过年的话题,正巧,演员郭晓冬的老婆发了个围脖,那内容如同炮竹的捻子,一点着了,底下回复的内容,更是扩大了这话题的深度与广度。
郭夫人大意是表达当初为了表明爱她老公,宁愿忍受各种去乡下过年的不适而迁就。我只理解为人家又替夫君做了一次宣传,夫妻又秀了一下恩爱,围观群众又丢下西瓜、狠吃了一把狗粮。
而多事、激进的人们,很快从中引申出许多其他的意思,口水洒了一地。唉,真多事儿,废话老多的了。
想来,各种小媒体都喜欢年前抛出“去哪儿过年”的话题让大家讨论,好像这样进行一番节前教育,才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调。咱们能不能不笼统说些废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家儿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哪家儿的夫妻感情也不可以用一把尺子衡量,哪家儿的问题处理方式也不应该有统一模式吧。人家郭夫人爱怎么着,那是她家的事儿,犯得着外人跟着瞎掰活吗?
邻居家一对夫妇,从结婚起,就是两边父母家轮流过这七天年。两家分得比较远,跨了中国东西部,但每年都按约定进行,已经履约九年了。
一同事,她说每年姐妹俩都在娘家吃年夜饭,睡在娘家准备好的房间里;若是逢到去婆家吃年夜饭,她老公都会建议婆家早点开席,然后吃完,再回岳母家接着吃,睡那儿房间。她们自己的窝,基本没有过年的动静,娘家、婆家两边儿吃,倒也挺好的。
咱们这辈儿的,还有许多的兄弟姐妹,基本上老家的人也不会太冷清。长期在城上工作学习的,一般只在节日才能回老家,比如春节。
年轻的小家三口,已经在360天里磨合出应该能相互接受的许多习惯。但老家的人,不一定都能啊?
老家条件好的话,老人那儿再勤快些,还可以准备好干净暖和的被铺,家里人谈谈笑笑的吃吃喝喝,愉快度春节,这是最佳状态。
如果碰到条件不是很好,或是很多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与老家人不太一样的话,那下乡过年,就是等着遭罪。没有认识的人,没有插得上的话题,没有能撒开手干活儿的地方,没有能睡得着的床,没有能上的厕所,没有能很方便的交通……本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过得别别扭扭。
有朋友说,更可怕的是很多观念上的不一样。在城里生活习惯的人,很难理解乡下一些老父母兄弟姐妹的那些爱面子可笑的举动,但又不可能改变或阻止他们;而乡下的亲朋好友又把这种不理解不认同,解释成对他们的瞧不上、讥讽、不给面子。
一场节过下来,身体遭罪不说,心理还要备受折磨。等回到城上,仿佛是做了场恶梦一般。如果双方能理解释然的还好说,就怕至此埋下些互相伤害的导火线。
我不无感慨的告诉同事,现在终于理解那些年,大伯家为什么只有大伯或是大伯带着儿子回家拜年了;想想要面对夫家,这么多农村的兄弟姐妹的大伯母,怕是那种复杂的心情,那些许多的看不惯,那连睡觉地方都比较紧张的尴尬,才是不能愿意多来几次的缘故吧。
城里与乡下的差别,虽说在慢慢弥合,但结婚后的小家,与过年过节时遇到的大家,之间的矛盾,之间的因因果果,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
最好笑的是一些城上与回乡后的照片对比,到了那个环境,有些形象自然而然就被同化了,观念、思维、行为习惯等等,都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等我们这辈能做爷爷奶奶时,我一定不把这样的难题给孩子们做,回乡下的事儿,我们这辈人做做就可以了。当然,乡下也不会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