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路上,路人明显变少了,连公园里风雨不辍的广场舞大妈都没有准时出现。办公室里的人也越来越少,有假可请的人都请假回家了。剩下的人多半也只留下一副躯壳坐在电脑前,心不知已飞到哪里去了。
这是每逢节假日都会出现的状态,无心工作,只恨时间不能更快。此刻的时间似乎比正常的时间更加廉价,更加稀疏蓬松,一个小时不再是足量的一个小时,而是夹杂了很多孔隙和水分,所以不可被认真对待。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放假前散漫游离的一个小时与高考考场里决定你未来的一个小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60分钟,都是3600秒。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刻你挥霍不完的时间对于很多人可能正是异常珍贵的。因为,他们正在手术台上与死神赛跑,他们正在参加一场可能决定其事业发展的面试,他们在此刻邂逅了那个将会相伴到老的他(她),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或者,他们正与最爱的人度过生命里最后的一分一秒。
时间的节奏没有任何波动(至少在你我的有生之年里看不到它的波动),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却从来都是有快有慢、有疏有密。兴奋快乐时肯定比悲伤恐惧时的时间过得快,紧张专注时肯定比无所事事时的时间过得快。
还有一个普遍而明显的例子。每个人都会感到越长大时间越快。小时候,一天是那么漫长,有探不完的险;现在,一天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看会儿手机、发会儿呆,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记得《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过这样的解释:对于一个孩子,他的整个人生才几年的长度,一天在他的全部生命里就占了很大的比重(想想刚出生一天的婴儿,这一天就是他(她)人生的100%,再过一天,便延长了一倍);而对于一个30岁的成人,一天只不过是他生命的万分之一,这就是量级的差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认知角度,用客观的事实解释了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由此,可以换个方向思考: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过一天就少一天,那么以后的每一天在你剩余生命里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今天比昨天的分量更重,明天比今天的分量更重,直到只剩一天时,就是100%。时间的流逝意味着什么?是否有了新的体会。
时间如此显而易见,但你能马上给出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吗?我们存在以前,时间就已经存在了很久;我们消失以后,时间还会长久地存在下去。这两个“久”是指久到人类好像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样。我们漂在“时间之海”上,比一只飘荡在海上的蚂蚁还要渺小得多得多得多。
然而,聪明的人类发明了历法,发明了计算时间的工具,这绝对是了不起的发现和创造。它最伟大的意义在于,让人类在面对时间这样一种无头无尾、无边无际的力量时,有了一点点的存在感,甚至虚幻的掌控感。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一年又被分成12个月,365天,7天被捆绑在一起成为一周,等等。我们把时间划分成了整齐排列的“格子”,然后在里面填入不同是事情,填入自己的生活。然后便开始自以为是地以为,时间正在被我们管理和经营。我们需要这样的“自以为是”和虚幻的掌控感,由此知道自己在哪,该如何走下去。因为,你无法想象一只蚂蚁面对整个海洋时的绝望。
但是,应该清楚,你脑海中划出的“时间的格子”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时间跟年月日、时分秒没有半毛钱关系。它只是不紧不慢地流逝,永远不紧不慢。每年的1月1日00:00这里不存在一根界线,它和每一天的00:00分没有任何区别,和每个8:59、15:27、7:13也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你想改变什么,想重新出发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每次下班之后和节假日的时光也并没有被挑出来放在特别的格子里,它们从不缺斤少两,所以,你想学习,想进步的话,它们依然能够发挥足量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对于我们其实就是一句话:时间在不停地流逝。
题图来自:https://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