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集会的“课堂素养目标”

从课程的视角看,每周的升国旗集会也是一门课程,和学校的其他课程一样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每次升旗都是一堂课,除了因内容不同的独特课堂目标外,还有所有课堂都要达成的公共课堂目标:即课堂素养目标。

升旗集会课程的课堂素养目标是什么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倾听能力的培养

佐藤学所谓《静悄悄的革命》,主张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学习者之间相互倾听。自然生长课堂五要素之一“基于合作的互动与体验”,强调三个关键词:“合作”“互动”“体验”,而合作是个前提。有效的合作必然是基于相互倾听。升旗集会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的大好机会。

倾听意识是指学生具有自觉主动有意识地倾听的心态。他们或者对所听的内容感兴趣,或者懂得利用这个机会来训练自己的倾听能力,或者他们要完成倾听的任务,总之是学生有意识的要让自己去听。

倾听能力是指学生会倾听,能够把握所听到的内容重点,能够边听边梳理,把较多的内容归纳概括为几句简短的话。听懂讲话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这是一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每一个倾听的机会都是训练的机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专注力的训练

与倾听一样专注也是一种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干扰信息无处不在,专注力就显得弥足珍贵。那些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的学生,过不了几分钟就要走神的学生,坚持不了一段时间就要改变的学生,都是缺乏专注力的。

专注力是一种能力,凡是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使其生长的。在升旗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专注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国旗下校长讲故事的过程,既是训练学生的倾听力也是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专注力是倾听力的保障。没有良好的专注力再好的归纳概括能力都难以达成倾听的目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品质。一个缺乏意志力的人不可能做出卓越的成就――除非他是个天才;一个缺乏意志力的学生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除非他禀赋异常。

升旗的过程比较长,有时甚至超过一节课,这对于一直站着聆听的学生来说,要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参与状态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当天气炎热的时候。然而这时恰恰是考验学生意志力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训练自己的意志力,去勇敢的挑战,去战胜困难,也许就使升旗变得更加有意思了。

卓越的意志力,相当于英文单词Grit。Grit可译为“坚毅”,但其涵义远比毅力、勤勉、坚强都要丰富得多。Grit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

如果你见一个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这就是Grit。“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正向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提出了七项指标,认为它们是预示孩子未来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这七项指标分别是:Grit坚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乐观态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

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于我们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我们是否帮助孩子获得了以Grit为首的七项重要的性格特质。具体说来,一个六岁的孩子是否知道3+2=5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TA是否愿意在第一遍回答成3+2=4之后重新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我们应教会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后站起来继续跑,哪怕TA是最后一名。

聆听力、专注力、意志力,我认为这是升旗课程的核心课堂素养。如果再加上1条的话,应该叫做集会礼仪。在公共集会的场合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比如规范着装,佩戴红领巾,安静的聆听,目视演讲者,热情的鼓掌,自然的喝彩等等。

这些课堂素养如何落实到学生身上呢?

行始于知。

首先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这些道理。有一些书我们应当分享给学生,不是让学生去读这些书,而是老师把这些书中的核心要义跟学生交流,以丰富学生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

比如《刻意练习》,让学生懂得所有的能力都是通过训练获得并提升的。刻意练习不是随随便便的比划两下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随随便便也不可能成功!刻意练习是正确的方法加合适的频度和足够的强度。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将之作为自己的信念,他就会为了成功而自觉训练。

《让天赋自由》和《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以及《多元智能》这一类的书籍只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优势,懂得每个生命都是美丽的不同,每个生命都可以成功。

《非暴力沟通》之类的书籍,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发生矛盾冲突如何沟通化解。

……

这些道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并不十分必需,但对中高年级的孩子而言就非常必要。有的老师从一年级带着学生不断升级,当到了456年级的时候就会发现带着非常吃力。老师一年又一年,持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优秀品质和习惯,按理说应该越带越轻松才对。有人说学生摸透了老师的脾气,所以老师的教育方式失灵了。这种说法其实是认为老师对学生是管教的,是因为学生看透了老师的管教方式,所以老师有那样的方式就管教不了了。这其实是错误的教育观。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不是管束。问题的本质是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心理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低年级的时候老师对孩子温柔一些,拿块糖哄着小孩子就可以了。而到了高年级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增强了,老师若不能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精神之窗,把孩子引向丰满的精神原野,他们就可能横冲直撞,常常跌进泥潭,并把污泥甩得到处都是。

行成于思。

一个人只有思想发生了改变行为才可能发生改变。而一个人思想的改变则来自于他对自我认知的改变。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他才会去改掉那个不好。同理他也只有看到了自己做的得好的部分赢得了好处,他才会继续强化自己做的好的那一部分。“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就是要让孩子看到他应该强化的地方和应该避免的地方,并帮助孩子自觉地做出调整与改变。

如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状态呢?

――“照镜子”!得有人来充当镜子,把学生的状态反映出来。镜子本身得是优质的,镜面干净,没有灰尘,反映的本物才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而非模模糊糊。要是平面镜而不能是凸面镜和、凹面镜或哈哈镜,反映学生本然的状态而不能变形。镜子还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照来,以尽可能反应本物的全貌。

镜子只是客观的反映事实真相,并不会告诉被照的人应该怎么改变。所有改变的选择应该出自学生的本心,而非外力的强迫。我们可以一直去探寻无法与学生达成共识的原因,直到我们与学生达成共识。有了共识之后,镜子就要反映共识有没有转化为行动。

听说行政服务部拍摄了我们升旗的全过程,根据我的观察,有以下方面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并需要做出改变:

1.从出旗到升旗,我们应该向国旗行注目礼,而不应该看向别处,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私下交流问题。少先队员的队礼要规范标准整齐。

2.应自始至终保持倾听的状态。我们要时刻聚焦发言人,应对发言内容作出及时的反应,该提炼的提炼,该概括的概括,该鼓掌时就热情地鼓掌。自始至终都不应该有私下交流的行为。

3.除了拍照,不应该打开手机,更不能有扣手机的行为,也不应当接电话回信息等等。升旗的过程是一个庄严的过程。这是一种公共礼仪,也是一种个人素养。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通过升旗的过程刻意练习:倾听力,专注力,意志力,并不断提升个人的公共礼仪修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想要过更幸福、更满意的生活,人就得改变自身。这和钱无关,金钱本身既不会使人幸福,也不会带来不幸。” 在花花的极力...
    咫尺斑斓阅读 1,521评论 2 1
  • 父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经历了战乱,饥荒,边疆,改革很多境况。生活便捷了,精美了她和他也老了。有时候想想也唯有发...
    木鱼茶馆阅读 1,170评论 0 0
  • 最近看的题材比较特别…但是这部确实很有感觉。cate饰演的卡罗尔很女人,很气质,很优雅,也很勇敢,十分明确的知道自...
    筱淼渺阅读 1,618评论 0 1
  • 谢谢我的两个粉丝关注我,我会好好更文的。爱你们(*/∇\*)
    刘胡说八道阅读 1,449评论 2 0
  • 日期:2017年4月18日 经文:出13:17-22 【出13:17】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神却...
    惟有祂是ADONAY阅读 4,96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