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美食节目时常常听到长辈蹦出这样的话:外国人整天吃这些松松软软的面包,能吃饱吗?还是自己家蒸的大馒头好,个大实在又顶饿,要说吃的,还是咱中国的厉害!”
长辈们大多劳苦出身,对吃的态度简单粗暴,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能吃饱,别的都是瞎扯。因此才产生了对面包的偏见。其不知外国人也有劳苦出身的人,饭量也大得很,这事要让他们知道了,肯定又会语出惊人:外国人真傻,面包吃不饱,为啥不吃馒头?
既然如此,便可以得到一个推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只能考虑怎么获得食物,却不能决定获取什么样的食物,只能就地取材,服从上帝的分配。中国人为啥爱吃馒头,老外又为何钟情于面包?只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类没有能力抉择自己的味蕾,便只能听天由命了。
要说面包与馒头的最大区别,便是面包用烤。馒头靠蒸。看似是说了一句废话,实则将两者发源的根本因素讲了出来,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我国与西方人的烹调习惯就产生了差异。当初欧洲森林遍布,木材资源非常丰富。西方人一看自己周围这么多木材,不用来烧火做饭都可惜了,由于当时尚未发明烹饪器具,便只能把食物混在一起直接在火上烤,没想到味道还不错,如果不做深入考查,这还能勉强作为当今烧烤的起源依据。而中国人就比他们聪明,早早的就发明了烹饪器具,也就是现在的锅,同样是面团,他们用烤,咱们用蒸。不仅干净卫生,还能极大的提升热能的利用率。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当时西方人的“野蛮粗放”,我们今天爱吃的面包,或许也将不复存在了。
中国人对于饮食习惯的保守态度从明朝大航海时代开始才被一点点的启发,其实在大航海之前,中国明代太监郑和就已经带着几十艘轮船出航远游,由于是朝廷出身,此行的目的自然也充满了政治色彩,主要精力都放在外交与贸易来往方面。明朝的老百姓苦苦等了几年,郑和用中国珍贵的丝绸瓷器,只换来了一些木材香料,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干货,让人大跌眼镜,估计当时郑和也挨了不少骂。直到一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人在中国澳门获得居住权,面包这种能果腹的美食才传入中国,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面包的流通在清代伴随着外强侵略的速度迅速扩展,外强的侵略不仅让他们发了家,也让面包在中国发了家。有时会想,美食的传递竟然要依托战争或侵略的方式,心中难免一阵唏嘘。换个角度思考,面包在中国发展,其衍生出众多美味可口的食物,同时也在饥饿的时候温暖着人们的心怀,这样说来,任何一种食物都存在其来之不易的历程,对于美食不可辜负这句话自然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美食在当今被赋予了满足与快乐,我们在品尝的同时,似乎没有人回想起食物背后的来源,这充满辛劳酸楚甚至血泪的过程,才是构成食物的底味,才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溯源所在。
如此看来,不管是馒头还是面包,都不止一个软绵绵的面团这么肤浅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