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不知言,回忆染白霜。今朝济沧海,他日晤风光。”
专门去翻了记录,写它的时候大概是在研二,已经过去接近七年了。至于为什么记下它,记录上没写,我也没有什么印象。字面上看上去大概是见到了什么人,想起了什么事,心里暗自发狠“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让你高攀不起”。到如今,那些人事已早早在记忆里褪色;之前的旧誓嘛,仍然在践行,何时达成暂不可知(笑)。
“三载研来枉恣意,一朝宴后独徘徊。经年旧痕寻有迹,但得鸿信复归来。”
前一句是硕士毕业离开学校当天写的,然后北上开始了打工人生涯。三年的研究僧生活相比大学四年别有一番滋味。大学四年浑浑噩噩,无丝毫出彩之处,而研究僧的三年让我有了些许清明,能辨清方向往前而行。虽然这段时间里有令人烦闷的糟心事,但点点阴霾与实验室另外八个同级小伙伴以及师兄(姐)弟(妹)们带来的正能量相比就不足而论了。可惜毕业后除去第一二年有小聚,之后便各自安好,每年一张团聚照片的计划成为泡影。
后一句是工作2年之后在学校所写,趁着学校60周年校庆和朋友一起回去了一趟。校庆日那天学校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年轻的学子在拍照,电瓶车、自行车不断穿行,我和朋友百无聊赖地逛完校园便各自去找实验室老师了。穿过熟悉的实验室,透过门窗看到的都是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用在此处恰到好处。终于见到了一位博士师兄,我们各奔东西的前一年,他选择继续徜徉在学术的海洋里,当时实验室影响因子最高的一篇论文是他所著,众人都佩服不已。不过撇去见到他时彼此些许的开心,师兄本身却是愁云惨淡,已经三年了课题却迟迟未能选定,其中的压力非有体验难以感同身受。我心里也唏嘘不已,暗叹还好自己跑得快,毕竟学术达人都快栽了。值得欣喜的是,师兄表示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后续正式开题等等应该没问题了。那次没能见到老师,有些小欣喜,不然被问起我糟糕的近况面皮再厚也会有些局促不是。
最后,再放上2018年一首无病呻吟的《 五月十六阳台独坐》吧(再笑)。
“静坐三平米,身独劝心甜。辰星不得见,飞灯跃黑帘。酒浓思无矩,望时月却眠。霓虹数不止,愁丝不得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