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唱出来的《长恨歌》好听到哭 经典从未失色

时评:唱出来的《长恨歌》好听到哭 经典从未失色

唱出来的《长恨歌》“俘虏”现代人耳朵,证明吟诵这种经典演绎方式并未失色,能让现代人感知诗词之美,靠近古人彼时创作的心境,经典也因而重获继续传承的生命力。

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让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长恨歌》如此好听,第一次发现这首经典爱情诗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近似歌唱的吟诵,才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只是这种经典演绎方式世人遗忘已久。

观众的耳朵这么容易被经典演绎“俘虏”,从侧面体现出,诗词传播和教育应该转换思维。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上的死记硬背,而要帮助现代人找到走进经典的入口,自发产生感知古诗词美感和韵味的冲动。

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吟诵是一种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口头表现形式,吟,是哼唱之意;诵,是抑扬顿挫地诵读。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骈散顿挫的变化。

中国文字是有声音的。每一个平平仄仄的音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余光中曾在《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一文里感慨吟诵之于诗词古文学习的妙处。他回忆高中时代的文学课堂,老先生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在余光中眼中,这种看似老派的吟诵方式是最具韵味的。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一直强调,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但是,在我们中小学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语文课堂上他们没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很多教师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诗,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字符的字典一般,直接勾出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是足以在一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贯彻一生的。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滕王阁序》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好诗一样,对于多数人而言,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只是好看,但并不好听,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另外,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大量诗篇,就被视为国学教育做到位,是一种教育误区。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让年轻学子轻松应付考试卷上那10条可怕的诗词填空,或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番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

唱出来的《长恨歌》“俘虏”现代人耳朵,证明吟诵这种经典演绎方式并未失色,能让现代人感知诗词之美,靠近古人彼时创作的心境,经典也因而重获继续传承的生命力。

如果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是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那么经典的传播就丧失了意义。传承经典,需要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为精神生活增添美意与遐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徐建顺《吟诵入门》(下) 8、模进对称。 平长仄短是吟诵的音长规则,依字行腔是吟诵的旋律生成规则,而“对称模进”是...
    暖阳_1332阅读 7,682评论 0 0
  • 这个题目是互文,意思是为“诗”和“文”正“名”和“义”。 为什么起这么个题目?因为很多年以来,“诗”和“文”的概念...
    悦读生活阅读 7,730评论 0 8
  • 沉沉睡去,不能一言,唯望明日重生
    不能言阅读 903评论 0 0
  • 闺蜜这两天和我吐槽,和男朋友因为一点小事情闹的不愉快。事情的本身已经没有必要去追究。闺蜜可怜巴巴的眼睛,泛着,少许...
    黑哥不黑阅读 3,541评论 0 0
  • 凭赘余的颓意,把门打开 她闻到了谣传已久的暗流 最后的颈绳,勒断了 千万双睁眼的目光 她万无一失地穿过荒地 安全的...
    穹途末录阅读 1,696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