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山】内蒙印象之01:遮天蔽日大风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重回沈阳  继续日记

  没到内蒙之前,对于这里风沙的体会已经很深了。

  早在18年前,当我从四川盆地到东北平原服役时,有关内蒙风沙的体验就断断续续地开始了。

  几乎每年春天,不管是在黑龙江还是在辽宁,都能遇到一到两次比较厉害的沙尘天气,昏天黑地,暗无天日,每次都像世界末日来临。

  印象最深的一次,应该是在林木满地的大兴安岭。谁也没有想到,这道祖国北方最大的绿色屏障,竟然未能抵挡住风沙的侵袭。

  那沙子满天飞舞,无孔不入,放眼望去,只见天地一色,满眼灰黄,甚至连空气都变了黄色。

  每次风沙过后,都会在媒体上看到相同的报道:沙尘来自内蒙高原。

  之后,又陆续看到一些报道,说是日本和韩国人不堪内蒙风沙的袭扰,自己花钱到内蒙植树造林。

  那时总是想不明白:美丽的内蒙大草原怎么就变成了大沙场?

  这样的困惑延续了多年,直到今年5月才有机会解开。

  严格地讲,我不是第一次到内蒙。以前在大兴安岭服役的时候,我所在的连队曾经代管过一段内蒙边境,我们需要经常在有限的内蒙土地上巡逻执勤。

  不过那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根本没有沙尘的安身之地。

  今年5月,有机会到内蒙赤峰出差,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沙尘之源,也真正零距离体验了内蒙风沙的威力。

  我的运气不知是好还是坏,刚从赤峰火车站下车,今年开春以来最厉害的一次沙尘天气就开始了。

  这可不是我在东北感受的远道而来的风沙,而是近在咫尺、就地而起的沙尘暴,并且一刮就是三天,白天连着黑夜,一刻也不停歇。

  这个季节的赤峰干燥少雨,大地上的植被还很稀薄,几乎不需要多大的风力,沙尘便从田野、从山林、从路边、从一切你能想到的地方腾空而起,由少积多,由低及高,很快便充斥到视野所及的任何一寸空间。

  这里的风沙似乎长了眼睛、长了双腿,玻璃挡不住,门窗无效果,甚至连人类的双唇和眼睑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功能。

  满嘴是沙的感觉很是刺激,平时揉不得半粒沙子的眼睛此时也只能放弃自己的立场,任由风沙侵袭,最多也只能流几滴清泪以示抗议罢了。

  因为工作的缘故,风沙满天的日子里,我需要到野外的帐篷里作短暂停留。

  在风沙的淫威下,原本封闭严密的帐篷变得不堪一击。

  睡一觉起来,床上、被子上、脸上、头发上全是细细的沙子,嘴里、鼻孔里也是细细的沙粒,那感觉,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最痛苦的是在帐篷里做饭吃饭。不管你多么小心仔细,无孔不入的沙子还是会光临锅里、盘子里和饭碗里,那滋味,真让人难以忘怀。

  非常佩服长期工作和生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风沙,他们很少抱怨,更多的是调侃,是乐观,是奋斗,是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据当地人讲,赤峰春秋两季都有风沙。于人有人调侃:一年一次风,从春刮到秋。还有人这样描述: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这是怎样的乐观精神?

  真诚地向长年累月和风沙战斗的人们致敬。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20日08:08于沈水之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