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几句(2021年2月9日)

黄河水鸟,朋友圈照

我问自己,是性本善有理呢,还是性本恶有理呢。

对这个问题给一个标准答案,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想不明白,说不清楚。

使劲去思考,我觉得,人们从娘胎里出来,应该是不带善恶的,人人都是一个可爱的小宝贝。

人身上出现善和恶的表现,大概是从每个人参与一定的社会关系开始的。

孟母要三迁,至少说明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善和恶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迁”的诱因,就是避恶从善。

而孟子又是主张性本善的。大概在这位哲人的眼里,看到的善要多于恶了。

那么,荀子就刚好相反了。

从自己的理解来看,好像二者都有道理,人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他是善的,无所谓恶。

随着人的成长,似乎恶的因素也在积累,譬如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贪婪无度,等等。

所以,善和恶,就是社会关系和环境的产物。

在不同的人身上,最大的情形是,或者善多一点,或者恶多一点。善多一点,就成了天使;恶多一点,就成了魔鬼。

社会的功能,既客观上造就了人的善恶,又不断为了改恶向善而努力着。

这是一个伟大的悖论。人人都活在这种悖论中,人类就存在于这种悖论中。

我们应该有的思考和方向,应该是唯物地看待这些存在,人人争做善良的人,最大程度地改恶向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