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鼓起勇气,将搁置三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看完。
我的苦恼在于:看书太慢,所有类型的书都同一个阅读速度,看完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更别说对此书提出问题。 读完获益良多,整理如下供刻意练习!
1. 阅读的不同
为获得资讯与为求得理解而阅读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种通常我们一下子就懂了。第二种我们可能一开始不怎么了解,书或文章的水平比我们要高上一截,而正因为此,我们才能通过阅读获得理解力的提升,向更“厉害”的人学习。
2. 加快阅读
加快速度的练习方法如下:
A 加宽视野:下载舒尔特表当做游戏玩。
B 用指头在书上指引阅读,这样更快。最开始依然是单行,待到速度提高之后,就可以两行,然后是一目三行快速阅读了。
C 不要回读或查字典
3. 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我们要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阅读时询问并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主题?又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怎么说的?即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还是部分有道理?
4)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4. 阅读的四个层次
只采用快速阅读显然不足以回答以上问题,尤其面对那些能提升我们理解力的书时,需要采取如下四个层次:
҉ 基础阅读
҉ 检视阅读
҉ 分析阅读
҉ 主题阅读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较高水平的阅读包含较低水平的阅读。
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之为“略读”“粗读”,是以很快的速度将书过一遍,以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仔细阅读。
1)拿到一本书后,先看书名,副标题,序言,这时可以将这本书归类,并联想在此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研究目录页。对一本书的基础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检阅索引页。 以快速评估议题的范围,所引用的书籍种类、作者等。
4)出版方的介绍。
5)挑几个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看看,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分析阅读的三阶段
阶段一 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回答了 读者的第一个问题)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阶段二 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回答了读者的第二个问题)
5)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主旨
7)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 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没有解决,以及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
阶段三 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回答了读者的第三、第四个问题)
9)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 )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 要区别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
批评一本书的四个角度
12)作者的知识不足
13)知识错误
14)不合逻辑
15)分析与理由不完整
读书方法随书的种类相应调整。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目的做主题阅读,让书服务于我们的主题。
主题阅读
比尔·盖茨会就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列出上百本书,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列出好几本书,怎么样进行有效的主题阅读呢?
1)列书单?
根据:主题工具书,比如书中提到的《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图书馆查询,平时所阅读书中所提到的你感兴趣的书目,以及豆瓣、朋友推荐等。
2)拿到所有书后,确定哪些与我们的主题相关。
3)阅读所有书籍,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4)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绝大多数的作者使用这套词汇来诠释,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
5)就我们的主旨提出相关问题,找出各个作者是如何回答的。
6)界定主要和次要的议题,将不同作者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进入最后的分析讨论阶段。
7)将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有共通性的主题靠前放置。
如果只是阅读那些很容易懂,和我们的心智水平差不多的书,那我们的进步是非常有限。我们一定要有所选择,设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达到能操纵超越我们水平的书,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丰富,心智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