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过年了,集贸市场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是我最期盼的日子,也是最高兴的时候。那时候快乐很简单,过年我可以要求买新衣服,吃到很多平时吃的少或者没吃过的东西,还可以享受妈妈难得的休息日子,妈妈休息的日子会在家里给我们做饭,一天三顿,我觉得都是享受。
因为平时爸爸妈妈都工作忙,妈妈工作的时间点跟我和弟弟上学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家一顿饭要吃两三回。过年一家人吃饭就成了我的愿望。虽然真正吃饭的时候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浪漫,但我一直非常喜欢这种温馨的场面。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团圆了。
一年一年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过年的热情却在递减,过年似乎变成了例行公事,还是会像往年一样置办年货,打扫房间。只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嘴里多了抱怨声,脸上多了麻木的表情。“过年真没意思”。
这一点我很有体会,小时候想要的新衣服、好吃的都是我的“小确幸”,如今变得稀松平常。
过年这点物质诱惑再也得不到我的关注。一家人在一起吃个饭,“团团圆圆”也变成奢望。以前家里有爸爸、妈妈、我和弟弟,爸妈工作再忙,都会歇个年假,我和弟弟上学,寒假自然是要回家的。
如今,弟弟结婚,小侄女出生,我们有了一个大家庭。2017年春节,弟弟的小家庭在北京不回家过年,小侄女还不到一岁,来回奔波怕生病。妈妈过年要呆在姥姥家,姥姥冬天里经常犯病,需要有人看护,平时妈妈没空,只能趁过年休息去照顾姥姥,对此我很理解和支持妈妈,另一方面,我又心疼妈妈没有自己的时间,家人剥夺了她的自由。
青年和中年时期,妈妈为了我们的家操劳,为了我和弟弟能够读书成才辛苦,她几乎没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生活的艰辛连她的这种想法都消磨掉了。如今我研究生毕业,虽说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工作,养活自己还是没有问题,弟弟大学毕业有了自己的家庭,邻居们都很羡慕妈妈供出俩个大学生,终于熬到头了。我原本以为妈妈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了,不用再为别人而活,养些喜欢的花花草草,做点清闲的工作,锻炼身体。
事实却并非如此,妈妈更不自由了。小侄女出生,弟弟一家在北京发展,小侄女无人照顾,妈妈常驻北京带小侄女。离开家乡,和爸爸长期两地分居。一想到这,我总觉得我们做儿女的像“吃人”的怪物。
我和妈妈聊过这个问题,她是希望有自己生活的,但没有拒绝儿子的勇气。再往深了说她会说“小区都这样,奶奶还有姥姥给带孩子的”。对此我不太能谅解,如果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那我们凭什么让第三代再次剥夺父母的生活。关于这个我不想说太多,有人说这是“中国式家庭”的顽疾。
今年春节,我和爸爸石家庄、妈妈衡水、弟弟一家北京。都在京津冀,高铁不到俩小时,却仿若“咫尺天涯”。
当物质条件提高,精神世界始终满足无望,过年所谓的“团团圆圆”还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