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秋的风,藏着几分夏末的余温,秋虫悠长迷人的弹奏取代了聒噪的蝉鸣声,淡淡的稻花香扑面而来,吹开了一张张笑脸。
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中医认为,根据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可以将正常的气候归纳为六种,称之为“ 六气”,即“ 风、寒、暑、湿、燥、火”。
阴阳相移, 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 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成为致病的邪气。如果正好这时人体正气虚弱, 就会难以适应,各种难受的感觉齐齐袭来。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主气为“ 燥”,很多人会有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的症状,也会出现便秘、头发干枯掉落、声音嘶哑等症,这都是秋燥的症状。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