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快三十七
两条人命,事关重大,县上的领导也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知青这一块怎么交代确实有点抓瞎,因为,谁也没有这样的经练,不说经练,这种事,怕几十年都难得遇到一回。
吴家有父母,而且还都是知识分子,俩位老人都快到了退休的年龄,膝下还有两个女儿,可在一般人的眼里,失去独子意味着什么,这可是在小县城啦,即使在北京城,那有能怎么样?毕竟,儿子有儿子的作用吧!
县上先是不敢申张,在要不要向地区汇报的焦点上,县一级主要头头,也包括知青办的一把手在内紧急碰头会开了两整天,中间一晚上也是在县政府招待所集中商讨。
吴家父母则另外专人陪护在县干休所,那可是离退休干部养花下棋听曲的好地方喔,父母没有什么多话。
可一个姐一个妹,就不同了,眼睛都哭肿了,一会儿要找县委书记说:俺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下乡的,书记你说怎么论?一会儿要找知青办的王主任说:俺哥是主动为公家的财产舍身救火的,你看如何定?
对两个女儿的所作所为,父母也没说什么,看来,老人家的心里也不是风平浪静的。
这一方的工作像个烫手的山芋,着实不是儿戏,几番碰头觉得既不能高调,也不能低调,在高低之间,到底把落脚点摆在哪里,这下真还将了县上一军。
本来高调有什么不好呢?宣传英雄,树立榜样不正合还国家意识吗?但县里的头头达成共识,风声大了,上面不就知道了?
知道了,那问题就复杂了呀!复杂的问题总比简单的问题难办不是?那样不就是拨草寻蛇打吗?万万不可大意呀!所以,得适当压一压。
压一压,但压多少?县里没现存的答案,地区省里又不可能给答案,问大队吧,那不是丢人现眼的笑话吗?不成不成。
盛家塆的巴耳风怎么处理,就容易多了,最多公社派两名专干就应付得了,一个是武装部的汤干事,一个是妇女主任,一个面对巴耳风的男家属,一个招呼巴耳风的女家属,真是四平八稳,滴水不漏,也称得上是合情合理。
两死,一个在县里把关,一个在盛家塆运作,双管齐下,安定人心既体面,又恰当。最后给出都能接受的定论:吴东风是救火英雄,巴耳风是因工负伤。
“日他板板呐!这样的结论还要搞得那么神神秘秘吗?”上台大队的群众有人调笑地说。
“为什么不把主要精力用在火灾的原因上呢呀!”还有人接着问。
可没人理会这些平头百姓的屁话,说句良心话,吴东风评个英雄不为过,人家大老远的来上台插对已经就不容易了,还主动救火,还把命搭上了。巴耳风也是有些可怜,听不见旁边人的叫声喊,吃了聋子亏,找政府报个帐,也没占什么便易不是?
火灾的原因查不查得出来还真不好说,谁也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