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周前已经拿起这本书在看了,之前才看了没几页,进度很慢,看书的时间也是有限,这两天正好双休,我终于有时间好好静下心来看了,从我昨天看起到今天其实中间已经停顿了好几次,不是因为其它事情的原因中断,而是自己在好几处看到某个章节时总是心情起伏难以平静,以至于我不得不中断一会平复一下自己心情再看。
我童年谈不上有什么创伤,但是对于那些莫名的被打击和羞辱的感觉还是有的,其实很多人都会有,包括成人后也会有,只不过成人后你懂得应对的几率多一点,也懂得自我排解,但是也有人排解不了不懂得发泄的时间长了就会内化,内化恰当可以转化为动力,转化不当会变成压抑,从轻度到重度。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对人类本身是没有太大的益处,所以有机会碰到有受伤的情绪时还是及时找人倾诉或者排解的好。
我忍不住终究还是在今天晚上看完了这本书,因为我在心里告诉我自己,今晚我一定要把它干掉,无论它会带给我什么。
本书主要讲的是关于羞耻感,就是如何治愈羞耻感。原著作者是美国贝弗利·恩格尔,现在本书是译本。
书里序言告诉大家现今社会已经习惯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自拍、晒亲密、晒富足,好像每个人都要争先恐后的裸奔一样,已经没有了以前那种害怕被人察觉、发觉、看透的感觉,反而显得开心、得意。这是不是可以列为无羞耻感时代或者时代在进步?
反观 羞耻感和内疚感的不同,内疚感主要是具体事情引起指做错事后需要补偿的一种心理,羞耻感主要是低自尊、高自卑的一种状态。羞耻感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很大,所以作者就是介绍利用自我悲悯来疗愈羞耻感。
书里的内容主要分了三大块:第一部分作者会详细探讨童年受虐与羞耻感的关系,尤其是受害者因羞耻带来的消极想法、痛苦感受和不良行为。第二部分会集中一些介绍处理阻碍受害者认识及实践自我悲悯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对自我的悲悯。第三部分是介绍悲悯的五个项目,介绍如何通过五个项目的运用达到自愈的目的,如何运用和完成。
要看此书如果想得到自我疗愈的话就要精读细读而不是快读,书中介绍的大量案列都是来自于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情(这在书名中已经体现)以及从童年受到的伤害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如何影响到了成年后的生活,继而造成恶性循坏,一发不可收拾。就是从被受虐者到受虐者的转变,大部分人其实知道自己的被受虐者身份,也知道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麻木了,虽然有大量的羞耻感充斥着自己,但心理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聪明,所有的不够都造成了各方面贬低自己,所以就变的胆小、懦弱、害怕、不敢表现和表达自己、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等,有的受到小时候暴力羞辱,那么一段时间后自己也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因为在长期的暴力压迫下已经习惯用反暴力解决问题了,这继而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家庭生活。
那么我们认为最致命的人类情感是什么?是羞耻感。羞耻感是源头也是成瘾行为问题的内核,情感中,羞耻感会破坏自我评价、自我否定。可见羞耻感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有多大多深。羞耻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作为人类,我们希望一切尽在掌控中,而儿童虐待受害者之所以感到屈辱、羞耻,是因为这一信念在受到任何伤害后都会土崩瓦解。我们自认为有能力自保,而当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无助无力。这种无力感进而会导致屈辱感和羞耻感的产生。
其实在我们现今社会有很多大小事情都会造成羞耻感,有些无伤大雅可以很快恢复,有些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疗愈,除了受害太深无法自拔恶性循坏需要咨询治疗外,生活的累积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一些伤痕。
当家长虐待孩子、侵犯其身体、践踏其尊严时,孩子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耻。身体受到虐待会让孩子怪罪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不值得被爱”,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疼爱和接纳。正因为父母之爱远胜于其它,所以孩子会为父母的行为开脱,哪怕是父母的虐待行为。反而孩子会反思“如果我乖乖听话就不会惹爸爸或者妈妈动怒”。
如果孩子饱受羞辱或有很多令人羞耻的经历,就会变得“受羞耻感约束”或“基于羞耻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将羞耻感内化,并且成为其性格中的决定性因素。
与羞耻感相伴的感觉就如同身上压着一块巨石,与羞耻感抗争并不能让它消失,只会像未处理的伤口一样持续恶化,无法愈合。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羞耻感,慢慢的去接受它,并告诉自己、原谅自己,这并不是你的错,你受伤了,我很伤心,你不应该被这样伤害。
你应该走进内心,慢慢的与内心对话,并培养一个循循善诱但坚实强大的内在声音,这个声音与你的内心力量、善良以及智慧紧密相联。如果你找不到一种鼓励的声音,那么就用对孩子或宠物说话时的语气那样与自己交谈,或者直接使用别人的有力的鼓励话语。这样你会慢慢的发现自己会释放很多。
书里很多章节尾部都会有不同的问题调查提示和自我对应, 以及到后面的疗愈过程和方法,都需要读者一步步的去验证对应才能有效(如需自我疗愈)。
我会再去看一遍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还不够深入。